腊八节
估计今天大家上班都蛮轻松的,因为不用一大早就考虑晚饭吃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有腊八粥啊!
今天一大早,刚进办公室,就看到了同事给大家熬的一大锅腊八粥。虽然和上面的美图有点差别,但心里就是很温暖有木有。
不过姐心中也有一个疑问,腊八这天为什么是喝粥而不是吃腊八饭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分别解释腊、八、粥这三个字
首先来讲这个“腊”字
腊八粥的腊,我们念là。但实际上,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念liè。它的含义,是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
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zhà”。“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叫做“腊祭”。
古人在这个月没有农作物的收成,就必须要围猎补充食物,然后以捕获的禽兽来祭祖宗,作为古代年终大祭。这也正是十二月称为腊月的由来。
再来看这个“八”字
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
先说祭祀。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
最后就说到重点了,为什么是粥?
这就跟腊祭的第二个方面,祷祝有关系。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这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
而粥与祝在古代是同音的。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是不是很博学?
当然,发展到后来,腊八粥就有了很多传说。
比如在河南,腊八粥就叫做大家饭,是为了纪念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据说当年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强令从朱仙镇撤军,乡亲们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
那很明显了,煮粥要比烧饭,来的更方面,也能分给更多的人。所以是粥而不是饭。
而到了清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其中,尤以四爷曾经居住过的雍和宫的腊八粥最为著名。
老四的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不过,在我们苏州,腊八粥的材料就更有地方特色了。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啊啊啊,为什么姐吃的腊八粥里没有姐最爱的金针菇!
不过说了这么多理由,其实腊八饭也还是有的。
宁夏和青海西宁一带,腊八节不吃粥而是吃饭,宁夏人的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而青海的西宁人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而除了腊八粥和腊八饭,有些地方的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的风味特产。每年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花都要晒制豆腐。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盐水,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这种自然晒制而成的豆腐就被称作“腊八豆腐”。
还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把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密封的罐子里,往里面倒入适量的米醋,腊八这天封上,放到一个温度较低的地方。慢慢地,蒜瓣就会变绿,最后变得像翡翠一样通体碧绿,新年除夕夜,吃饺子的时候拿出来享用。所以它还有一个很富贵的名字:翡翠碧玉腊八蒜
还有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不过在姐看来,不管是粥也好,饭也罢,豆腐、蒜、面都行,重点还是两个字:“温暖”。就跟姐早上到办公室看到的那一锅腊八粥一样,第一感觉不是馋,不是饿,而是温暖。
转自姑苏晚报文体部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