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燕赵明珠 轴承之都
走在临西县笔直宽阔的阳光大街上,各类轴承的广告在路灯杆上随风飘扬。一进入县城,就能看到“中国轴承大世界”牌匾,繁忙的人群中,还会夹杂着外国人。在唐宋时期,临西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成为堪比苏杭的燕赵明珠;现在,“卖遍全国,走向世界”临西轴承,正在重塑着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临西轴承 三分“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滚动轴承的国家之一,在秦代就出现了具有现代滚动轴承结构的轴承。接下来的轴承史都与邢台有关,公元年,郭守敬在天文仪器上使用了圆柱滚动支承,现在,临西的轴承在全国轴承行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临西轴承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初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模式,以粗放加工为主要业态。如今,已实现从小到大、从来件加工到自主创新、从粗放生产经营到集约发展的巨大嬗变。轴承产品从微型轴承到特大轴承,从农用机械轴承到火车、飞机、电子计算机等高精尖轴承一应俱全。
“只有你没见过的轴承,没有在临西买不到的轴承”,可见临西轴承“种类之广,品牌之多,型号之全”。目前,轴承产品已销往东南亚、欧洲、美洲、非洲等5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碳钢轴承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90%。
“华北最大的轴承集散基地”、“中国轴承之乡”……轴承产业已经成为了临西县一张响当当的招商引资“名片”,富民强县的“王牌”。
临西人不仅是轴承制造的主力,也是轴承销售的主力,大到北上广一线城市,小到一些县级市甚至乡镇,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年春节,销售大军们返乡,县城中外地牌照的车辆迅速多起来,他们衣食富足穿着时尚,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高风亮节 燕赵之光
燕赵之光”是赵朴初给吕玉兰的题词,吕玉兰这三个字,曾是燕赵大地的骄傲,中国农村女性的骄傲。然而,在当地吕玉兰以“傻”著称,老百姓甚至叫她“傻玉兰”,她的“傻”就是她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吕玉兰年2月出生于原山东省临清县(现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一个农民家庭。
年,15岁的吕玉兰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
从此,她带领群众战风沙,治盐碱,开荒植树,打井挖渠,把荒沙变成了一片绿林果树、高产粮田。她积极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领头成立了“妇女造林队”,战天斗地,几次毁坏几次重栽,最后育成多万株树、长达8华里的林带,锁住了风沙危害。
年,她发表了介绍自己人生观的文章《十个为什么?》决心做一个“傻于集体,傻于人民,傻于社会主义”的人,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几十家海内外通讯社和报刊杂志广泛转载。
70年代,她先后走上县、省领导岗位,针对干部转变作风,提出了“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著名口号,曾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她走上领导岗位后,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被人们称为“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年3月31日,由于长期操劳成疾,中年因病去逝,享年53岁。
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古之临清 北方苏杭
“这个城墙宽25米,原来在路边还有几个石头桩,北宋时期的。”站在古临清古城遗址上,临西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杨遵义说。
据了解,临清古城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城内主要建筑有:古县衙、钟鼓楼、文庙、奶奶庙、净域寺等。城内建筑集中区在钟鼓楼和文庙之间。
临清古城现归属于临西县管辖,年以前未设临西县,该地归属山东临清市,后以河为界分开,归属省管辖,因临西在运河以西称为临西。
临清古城始建于北魏太和21年(公元年),延续使用到金天会五年(公元年)。“至太和二十一年又别置临清县于水西,即今之仓集归县城,与石赵之临清并非一地,今其地洼特甚,有寺俗名月洼寺,尚有遗迹可考。”继后赵建平元年(公元年)所建之“水东”之临清,迁建于此,史称“水西”临清。
唐宋时期,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使用,临清古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侵晨鼓舵发临清,薄暮乘流下济宁。”宋朝苏轼在《自放舟归江南》中写道,便利的交通使得临清古城成为各种物资的中转站,在这里官商船舶进出繁忙,粮食、瓷器、绸缎等重要物资装卸或者储存。
杨遵义说:“唐朝的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级,临清县属于第三级望县,而附近其它的都是紧县或者更低。那个时候临清还有北方苏杭一说。”
粮仓重地 兵家必争临清古城遗址位于临西县东南的仓上村,在仓上村东,一棵千年古槐巍然耸立,古槐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仓上村的过去和现在。
“仓上系北魏临清县城粮仓重地”。古城遗址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粘质褐土,特别适宜于粮食作物种植,素有粮仓之称。由于地理肥沃加上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临清古城成了大粮仓,难怪有后人称:“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
“包公放粮,所有的村离仓上村都是十八里。”一位村民说。原来,在北宋时期,出现了灾荒,民不聊生。临清县是粮仓重地,仓上村就是仓库所在,朝廷放粮救民,发布告示以仓上村为中心,距离十八里地的村民,都可以到这里领取赈灾粮。
“不管是二十八里,三十八里,还是四十八里的村民,过来都说离仓上村十八里,包拯都给粮食。”这位村民说。
北宋西宁四年,临清古城发了几次大水,冲垮了南城门和东城门,整个县城挪到了宗城县(现在的邵古镇)。由于黄河水从这里向北流,所以会经常发大水。“一年两次发水,金天会五年,县城迁往了河东曹仁镇,废弃这个城市搬迁,主要是躲避水灾。”杨遵义说。
“正因为这里是粮仓,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还处在宋金和宋辽的战争腹地,战乱频繁让这座古城不得不从河西,迁到了河东。”杨遵义说,“兵灾也是这座古城被废弃的一个原因。”(来源:牛城晚报)
贵阳儿童白癜风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