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废都冷湖死者的墓碑都朝向东

?最早登陆月球的是美国人?

柴达木石油人笑了。——他们年来到冷湖,这里跟月球地表一样一样的。

在这个地球上跟月球一样的地方,在这个干部和工人一样的地方,在这个女人和男人一样的地方,他们在地下找出了石油,他们在戈壁建立了城镇,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这里生儿育女,他们在这里活着,他们在这里死去……

60年后,见证这一切的,是一片油城废墟。像多年前经历了一场地震,荒无人迹。

它是一个油城标本,因油而兴,油少城衰。曾经这里充盈着石油儿女几万人几代人的身影,如今这里只有掠过戈壁的风,残破的墙壁上毛主席的语录,远处依然是不变的山峦。

但是,柴达木石油的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沉积。9月中旬,我们从敦煌驱车近4个小时,顶风冒雪跨过当金山,来到冷湖废墟,走进这段遥远而苍凉的梦想之地——

定位

冷湖在哪里?

?冷湖是一个青藏高原小镇,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腹地,海拔多米,几条公路同时汇集于镇中长街:东经德令哈至西宁,西过茫崖达新疆,南下格尔木通西藏,北出当金山口至甘肃敦煌。冷湖降水极少,昼夜温差18至20摄氏度,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沿海平川的60%,水烧到80度就开。

冷湖又是一座因油而兴的戈壁小城。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戈壁荒漠。当地有一个阿尔金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湖泊,它的名字叫做“奎屯诺尔”,译成汉语就是“冷湖”。年,“地中四井”叩开了柴达木石油之门,冷湖油田成为我国当时四大油田(玉门、克拉玛依、四川、冷湖)之一。随着油田的发现,大批地质勘探工作者、石油工人在此安营,后来一些家属来了,冷湖带来了青海油田的第一次大发展,继而当地有了为油田服务的地方政府——冷湖镇。鼎盛时,冷湖人口达五六万。

冷湖由老基地、4号基地和5号基地三个相距15公里的地方组成,其跨越度可与大上海媲美。但随着石油开发主战场向花土沟地区的转移,青海石油管理局及其下属单位陆续搬迁到甘肃敦煌七里镇新址,冷湖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热闹,到处是一片废墟,人去屋空……

进入冷湖废墟,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现场

如今油城遗址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行驶,远远看见一溜黑砂山,这就快到冷湖了。还没到冷湖镇,最先见到道路右侧一排排无顶无窗的残垣断壁。这就是青海油田冷湖老基地。

开阔的柏油路直插入核心区,右手边长长的残墙根,昭示着这里曾有一个很大的园子,一个宝瓶门、一个月亮门,依稀看出她曾经的美丽。旁边似乎是个大礼堂,外墙上还能清楚地看到残留的大字标语,走近端详,应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礼堂里的阶梯观众席,足能想见元旦汇演的热闹场面。

老青海油田许多人的子女都出生在冷湖。现在,走在花土沟或是敦煌,年龄在三四十岁的“油二代”“油三代”都会告诉你,“我生在冷湖,很小就随父母进了花土沟。”或是“我生在冷湖,上小学时,随基地搬迁到了敦煌。”或者还有“我生在冷湖,出生不久就到了花土沟,后来基地搬至了敦煌,父母还在花土沟工作,不得已到爷爷奶奶家住了几年。”

冷湖在他们的故事里,在他们记忆的最深处,冷湖就是他们梦起的地方。

即使不是在青海,依然有许许多多人魂牵梦绕这块土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湖人奔赴大庆、胜利等地支援建设,一度有“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冷湖人”的说法。老基地的残墙上,留下许多冷湖人千里重返的印记。

所有的建筑都被拆除了屋顶、门窗,拆除了一切值钱的东西。

基地废墟死一样的寂静。

这是谁的鞋子?麻绳作鞋带,还没有腐烂。

这只劳保鞋曾为它的主人抵抗荒漠的严寒。

他们曾在这里刷牙,曾在这里饮酒。

矿区贸易公司像如今的超级百货公司,是幸福的聚集地。

?冷湖出生的于先生回忆:“最有吸引力的是4毛钱一盒的蜜饯,现在还能回味起咬一口甜在心的美美滋味。”李先生还记得当年这里有一位漂亮的售货员,情窦初开的他曾向她买过牙膏,其实只为多看她一眼,结果家里牙膏多得一年用不完。

从贸易公司窗口望去,山还是那座山。

影剧院的观众已经离席。当年开会和看电影都在这里。

礼堂是如今残存最高的建筑,当年可能也是。

外墙标语是“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主席的话写在墙上,当年人人要记在心上。

残院中有一颗枯死的树,当年它曾绿过。

宝瓶门,长围墙,曾有多少故事在这里上演。

当年冷湖出来的石油子弟寻找石油奔走四方。

如今远在冀东油田的石油子弟还从渤海湾回到冷湖怀旧。

50多年前的冷湖基地其实是这样的

追忆

冷湖的繁荣时代

?年9月13日,钻井队钻探柴达木盆地冷湖五号构造地中4井至米时,先是出现井涌,继而发生强烈井喷,日喷原油吨,三天三夜喷势不减,冷湖探区组织人员筑堤堵油,井场周围被喷成了一片油海,由于没有储油设备,出井的原油一时拉运不出去,探区指挥部只好组织人员筑堤储油,将喷出的原油围堵成了一片“油海”。据说,当时,有一群野鸭从高远的蓝天飞来,误把“油海”当成湖泊,结果被原油粘住了翅膀。“地中四井”的喷油,预示着一个新的高产油田的诞生,展示了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工业具有广阔而灿烂的前景。

喷油的消息传遍全国,紧接着各路勘探队伍逐渐向冷湖集中。有了冷湖油田,才有了冷湖基地。

年,冷湖地中四井喷油,标志着冷湖油田诞生

年2月20日,柴达木盆地原油首次外运。

?年3月和6月,青海石油管理局陆续从各探区调集30部钻机到冷湖,展开石油会战。到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

长途搬迁,石油队伍挺进冷湖。

地质勘探队员在盐湖中涉水而行

端水打井

女子收油队

孩子们也来了。人医院、学校、幼儿园。

青海石油勘探局机关迁到冷湖

?由于冷湖油田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基地,为了方便指挥作战,年3月,青海石油勘探局机关从大柴旦迁至冷湖,成立了钻井处、采油处,建起了炼油厂、水电厂。地质处、器材处、运输处、医院、社会服务处、石油科学研究所等后勤科研单位先后从茫崖、大柴旦迁至冷湖。冷湖地区石油职工迅猛增加到2万多人,占到全局职工总数的84.4%。

自己动手盖窑洞房

?随着局机关和二级厂处办公室、职工宿舍、职工食堂、招待所等土、木、芦苇棒结构的房屋建成,职工住进了居住条件相对较好的芦苇土坯拱圈的窑洞房。年9月,中央批准中共冷湖市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冷湖也由此成为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

这座由石油兴起的小镇由老基地、四号、五号三个基地组成,各自相距十几公里,四号居中,东边是五号,老基地居西北方,每天有多趟交通车往返行驶。每个基地生活配套设施完备,医院、学校、电影院、商店、书店、粮站、邮局、电视台应有尽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远离社会依托的冷湖,各种物资食品非常匮乏。管理局号召职工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生产水泥、耐火砖、青砖、石灰、芦苇棒等,抽出多名职工,在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18个点办农场,在矿区周围建温室种菜,下青海湖捕鱼,上昆仑山打猎,到草原上打草籽、挖锁阳、采野菜、捋枸杞叶。几年间各农场累计生产粮食万公斤,蔬菜万公斤,油料5万公斤,捕获青海湟鱼60万公斤。青海省后来从海西调拨1万只羊供石油职工饲养屠宰,石油工业部从大庆调拨15万公斤粮食给予支援,帮助盆地职工度过了难关。

开荒办农场,种植粮食和蔬菜

青海油田派出近人支援松辽石油会战

年12月,石油工业部确定柴达木盆地重点勘探开发花土沟油田。年3月,管理局召开“战戈壁,睡沙滩,重返西部建家园”誓师动员大会。年10月3日,在花土沟发现跃进一号油田,青海油田视线战略转移。

年,由于没有新增储量等原因,大部分油田停产,只有三号油田产油,日产量仅为4至5吨。同年,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及后勤服务部门迁至甘肃敦煌。一度为油沸腾的冷湖,瞬间沉寂了下来,居住人数由3万多人骤降至不到人。

冷湖,成为了一座废弃的石油城。据说在奔赴新的驿站的长旅中,许多石油人的胸前都包裹着一捧冷湖的沉砂。

怀念

到冷湖,不能不去的地方

?在冷湖四号地区的东南角,有一片被矮小围墙围起来的大片地方,在干冷的空气中静默着,这里就是冷湖四号公墓。始建于年9月,在年、年进行修缮。这里长眠着自青海油田勘探开发以来,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多名油田领导、职工和家属。在这些墓群里,随处可以看到父子、夫妻的墓碑,他们屹立在这里,守望着冷湖。

长眠在此的石油人中,有原石油部总地质师陈贲,原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黄先训,年进盆地的老柴达木人、原管理局副局长吴同才,原管理局研究所党委书记陈自维、张秀贞夫妇,还有“涩北六烈士”等。

长眠的柴达木石油人的墓碑都朝向东方,那里有他们远方的故乡。

展望

冷湖不再冷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接连获得新突破,在冷湖的东坪、牛东、马北、冷东等地发现几个油气田,为青海油田建设千万吨级高原油田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冷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今天的冷湖镇正在焕发生机

来源:石油商报、醉美青海、石卫、林伦、邱美云等

编辑:海龙

点赞一下,我们的新闻会更好!









































专业治疗白斑医院
中药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zn/8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