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蔡伟,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有名的人物马步芳。
所谓“西北三马”,马步芳其实是他们中间实力最强的一个。怎么突然想到说这么看似遥远的一个人物?先说说最近发生的事儿。
一个比较近的就是在4月22号习主席召开的全国宗教会议,第二个是在去年由《西宁晚报》组织召开的专家学者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叫做《谈历史人物马步芳》。《西宁晚报》的这帮专家学者们一方面对马步芳统治时期的各种暴政进行了介绍,另一方面也试图对他的某些所谓的“功绩”进行“重新评判”。这事儿很快就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简单说吧,这没法不让人想起近些年流行的所谓的“翻案风”。
“翻案风”的出现显然远远早于马步芳这次的蹿红。在此前,很多国民党人物,包括蒋介石本身,都被要求提倡重新“翻案”,表示要看到他们客观上做好事的一面,“人性”的一面。谁都知道,这些背景其实都和所谓的“统战工作”有关。为了和台湾同胞搞好团结,有关部门放弃或者可以淡化了过去的许多因为意识形态作出的结论。还有许多地方部门为了大搞旅游,树立地方名人,甚至因为其它原因,导致“平反”浪潮像雾霾一样蔓延开去。
马步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够进行平反?宗教会议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先卖个关子,咱们从马步芳本人和他家族先聊起来。
“西北三马”的崛起说起来可能陌生,不过要是问中国历史上边疆民族豪强的崛起,大伙儿基本就有点感性认识了,恩,改土归流,七擒孟获,总之是给你个官职赏你点钱,你认我是中央我让你管地方。没错,从古到今到马步芳家族,边疆少数民族豪强的崛起道路都一样一样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和乱世出英雄的背景故事一样,马氏家族因为清朝同治年间中国一件空前的战乱而崭露头角,这就是西北的回族和清政府之间的空前内战,史称“同治回乱”。
众所周知,虽然穆斯林对外非常团结,但是内部却是从来教派林立,争斗不断,最大的大打出手可以参看两伊战争。在中国虽然也存在不同教派,却因为多年的中国化影响,形成了特殊的门宦制度。这门宦和中国古代汉族豪强的门阀其实类似。由于门宦之间对于土地和利益的争夺,其中的一派试图利用清政府对另一派进行镇压,结果被对方预先得知,立即开始起兵反叛,连清政府的地方官都被杀了。那显然,这必须升级为针对政府的反叛战争。
大清政府虽然是个少数民族政府,但是学习到中原文化“以夷制夷”的精髓,玩儿的倍儿溜。在西北西南,一直是谁强就扶弱,谁弱就抑强。汉人和回族这清政府眼里的“两夷”长期就被分而治之(当然,其它任何民族清政府都是如法炮制),本来就有过节。没想到杀红了眼的回族武装力量把无辜的汉人普通百姓当成了泄愤的对象,展开空前的种族屠杀。汉人普通百姓大家都知道,从明朝开始到满清统治的几百年间,早就被解除了武装,被弱民数百年。回民却是在宗教的凝聚下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结果大家都知道,史载陕西万汉人,被杀了万。
“同治回乱”最开始的发起者,一个是金鸡堡的马化龙,第二个就是河州,也就是今天临夏的两个著名人物马占鳌和马海宴。这个马海宴,正是马步芳的祖父,马氏家族第一代崛起人。
要说这能崛起的豪强必有过人之处也是不假。当时和回族叛军对垒的正好是左宗棠手下的湘军,作战能力堪称当时大清第一。马占鳌马海宴等想出了个非常大胆的作战方案,可以叫做今天我们所说的“斩首行动”——直接突袭湘军大营。
回族叛军派出了多人,带上枪支弹药和砖头趁黑夜偷偷地潜入到湘军各大营间的空隙地。带砖头干嘛呢?借助雨夜的掩护,用砖头垒起了简单的防御工事。当湘军发觉的时候,二马突击队已经基本把工事建好,躲在砖头工事后面开枪射击。这突击队还分工明确,一半人装子弹,一半人开枪,镇定自若。由于黑夜中一片混乱,清军不避虚实,短时间内竟然消灭不了这么点人。可能由于轻敌,左宗棠手下的两员猛将先后阵亡,再加上外围回军的猛攻,一下子导致整个湘军军心动摇,被打的大败,死伤惨重。
就在这时候,这二马突然又作出了惊人之举,这事儿充分显示了马占鳌、马海宴等人所处民族几百年来在多数民族中生存下来并且不断壮大、强势的生存智慧。什么呢?两人自缚其身前往湘军大营,向左宗棠大人投降了。
这可真是一个深谙战略,洞悉人性的高招。其实想想也很容易明白怎么回事。当时另一支起兵的回军主力马化龙部已经被击败了,全军覆没。马海宴和马占鳌这一支虽然暂时打赢了一仗,但从长期来看,消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主力的清政府虽然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搞定这回族叛军只是个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历史此后显然也证明了这点。二马一看,再打下去别说全军覆没,灭族也是有可能,于是学学三国的严颜吧。很显然,甭管信的是什么教,看的还是汉人的书。从大西北到韩国日本,三国的事儿是无人不知的。
显然这招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试不爽的。要知道汉人的文化里有两个特别的东西,一曰“养寇自重”,这东西流毒太深,至今遗毒不觉……一曰“面子”,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不扯远了,当时左公是什么态度?左宗棠其实也知道清政府这时候国力衰微。自己的子弟兵从江南开进到大西北,人生地不熟,又和信教不怕死的本地豪强死战,实在是个不容易的事。这时候对方突然投降,不但给了自己台阶,面子大大的好看,也省的在没玩没了的打多少年。再有个好处那就是,自顾边疆统帅都拥兵自重,兵马越多,在朝廷的地位就越强。二马这一投降,马上就可以编入麾下,不死人还涨了实力,更可以可靠的控制当地乱局,这好处太多了。
有人说马占鳌、马海宴二人到达清军大营之后,神态自若,相当镇定,让左宗棠相当钦佩。也不知道是经过了美化,还是的确英雄表现略同,二马反正成了严颜第二,左大人也客串了一下张飞。于是二马的回军被编入清军,没多久竟然有机会在年八国联军攻入津京时进京勤王。
这勤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是屡见不鲜了,可是马步芳他爷爷能赶上这一次也是人生造化,这叫作对了选择站对了队。二马随谁进京呢?甘军统帅董福祥。大家都知道,“甘”就是甘肃,董福祥真是甘军统帅。董福祥这人可以说是另一个边疆豪强崛起的例子,只是他不像马占鳌这样发迹前就是宗教或者地方领袖。董福祥本身出身行伍,在清朝末年的战乱中以战功一步步崛起。有意思的是,和二马一样,董福祥开始也是个叛军,后来被湘军所败。湘军高级将领刘凤山看见董福祥特别能干,于是把董福祥招降,纳入旗下。这董福祥也的确是相当能干,在此后湘军平定维族军队的叛乱,此后参与平定新疆,击败阿古伯。在恢复新疆的一系列作战中,被认为是战功第一。用客观的视野看,可以说是维护了中华版图的民族英雄啊。就这样,董福祥官职一路上升,成了甘军的领袖。马占鳌、马海宴的回族力量纳入湘军,在刘凤山后来战死后,实际上就归入到董福祥的部下了。
于是这次进京勤王,与八国联军进行了真枪真炮的作战,才算是彻底给自己奠定了未来的政治资本。虽然甘军后来撤离北京,马海宴本人在北京附近的宣化病死,不过不用着急,这份政治资本很快就可以变现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