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增长6000吨,湟鱼何时名正言顺摆上

  去年一年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就增加吨,是近年来增长最多的,那么,到什么时候才能合理开发利用青海湖湟鱼资源,让湟鱼名正言顺地走上百姓的餐桌呢?参照国际标准,濒危湖泊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待资源恢复到原始蕴藏量的50%以上,依此,青海湖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是湟鱼资源蕴藏量达到16万吨,数量达3.5亿尾,平均每条在克以上时,才能限定捕捞网目、规格、规定禁渔期、禁渔区等措施,方可进行有序利用。随着湟鱼资源的恢复,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湟鱼原始蕴藏量曾有32万吨

  老辈人都知道,青海湖湟鱼曾经是青海人的救命鱼!帮助青海人战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青海人对湟鱼的特殊感情也由此而生,很多老人都会讲出一大串吃湟鱼的故事。据统计:年捕捞湟鱼2.8万多吨,年捕捞湟鱼2.3万多吨,年捕捞湟鱼1.8万多吨,青海湖湟鱼的储藏量由此开始锐减。

  那么青海湖湟鱼在开发之前的原始蕴藏量究竟有多少呢?湟鱼资源是从年开始捕捞的,根据历年的捕捞量、渔船的马力、湟鱼的生长数据等估算,青海湖湟鱼的原始蕴藏量达到32万吨。虽然青海湖水含盐高碱,湟鱼生长缓慢,但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青海湖饵料生物最多能够支撑42万吨水生生物的蕴藏量。

声呐探测系统

从吨到4.5万吨

  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急剧下降,最低时偌大的青海湖中湟鱼总数竟然不足吨,资源量极度衰竭,已经到了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从2年开始,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协作下,利用水下声纳探测仪对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进行探测,当年10月探测到湟鱼资源量为吨。

  从年起,我省先后5次对青海湖进行封湖育鱼,尤其是1年以来的两次为期10年的封湖育鱼工作,使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一直稳固上升,到年达到4.5万吨,12年来增长17倍多,当年一年就增加吨,是近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

  据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介绍,年青海湖裸鲤(湟鱼)资源量达到4.5万吨还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青海湖的鸟类一年要吃掉吨的湟鱼,再加上湟鱼的自然死亡数,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的增长会更大。从一个现象就可以加以印证,来自鸟岛管理局的数据,0年青海湖有鸟类多种10万只,年增加到种20多万只,鸟类是逐食而居的,青海湖鸟类的增多也说明了青海湖裸鲤资源在逐步恢复。

全湖探测和给湟鱼做CT

  青海湖湟鱼资源量监测是一个非常繁复和辛苦的工作,每年科研人员要携带先进的水声学设备绕青海湖一周,进行走航式调查。一般从原青海湖渔场码头出发,要走之字形路线,经过二郎剑、海心山、三块石、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口、哈尔盖、沙岛等地,几乎整个青海湖都覆盖到了,部分湖区水湾还要使用橡皮船进行补充探测。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研究人员和来自武汉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们要用两套高分辨率声纳鱼探系统采集水声学数据,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

  湟鱼的鱼鳔会对声纳鱼探系统发出的声波做出反射,探测仪会依据反射波统计湟鱼数量。一条湟鱼鱼鳔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湟鱼体长大小,为了获取精确的参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将捕捞取样的湟鱼带医院,逐条对鱼鳔做CT,医院的医生都很奇怪,说从来没有见过给鱼做CT的。研究人员就是靠这种办法获取了湟鱼长度、体重与鱼鳔之间的参数,用来计算湟鱼重量。最终再将所有取样点检测到的湟鱼尾数、规格数据进行偶合,形成总尾数及湟鱼总资源量。

孵化出来的湟鱼苗要乘两次车

  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是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运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年开始在刚察县沙柳河畔建设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站。放流站成立初期,由于当地水温低、鱼苗孵化周期长,裸鲤的病害频频发生,不能开展大规模孵化培育工作。经过长期摸索,利用提高和降低水温的方式,控制和改善孵化条件设施等措施,2年孵化了万尾体长1.2厘米的青海湖裸鲤“水花”鱼苗。

  为了提高人工放流鱼苗的成活率,从4年起,放流的鱼苗要从刚察运回西宁国家级青海湖裸鲤原种场内培育。每年在沙柳河、泉吉河共采捕产卵亲鱼尾,采卵万粒,在刚察人工放流站孵化车间分批孵化后,运到西宁裸鲤原种场内进行培育,到第二年6月下旬,鱼苗体长达到7.5厘米以上,再运回沙柳河、泉吉河放流入湖。

这样一来,每条小小的人工放流湟鱼苗都会乘坐两次车,第一次是将小鱼苗运回西宁,每个大尼龙袋内装3万尾;第二次是将放流鱼苗运回放流地点,由于路程有公里,要采用8吨的活鱼水箱充纯氧高密度运输。因为运输路途较远,湟鱼苗不耐受高温,为防止箱内水温上升,运输时间还要选在凌晨5点到早上8点。

青渔政号船。(资料照片)

1万吨湟鱼是人工增殖放流的

  自2年开展人工增殖放流12年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一共放流体长7.5~10厘米,体重3~5克的湟鱼鱼苗万尾,育苗的成活率达到75%以上,对青海湖渔业资源的贡献率达到23%,目前青海湖内4.5万吨湟鱼资源量,其中1万吨是人工增殖放流的成果。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湟鱼的平均体长、体重、年龄都有所增加。

如何来辨别人工放流湟鱼与野生湟鱼的区别呢?史建全告诉记者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由于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是科研人员像对待珍宝一样尽心培育养殖的,在第一年里,它们所获取的食物营养要远远高于野生的湟鱼,所以人工增殖放流湟鱼的幼轮会非常饱满,科研人员会通过湟鱼的耳石、支鳍骨等部位马上辨别出来。

冒着生命危险的入湖探测

  青海湖地处高原,天气变化剧烈,而且风大浪急,科研人员每次入湖探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最危险的一次是在5年9月12日,科研人员乘青渔政号船夜泊海心山东南方向的锚地。谁知凌晨1点开始刮起猛烈的西北风,掀起巨浪,将排水量80吨的渔政号检查船的锚都给刮断了,将船吹到离海心山岸边米的地方搁浅了,六七米高的巨浪不断地从船顶拍过,船舱内在不断进水。

  当时船上有14名科研工作人员,其中还有3名女同志。沉着勇敢的渔政人员将船顶的橡皮艇取下来,利用风力变小的一点点时机,划动橡皮艇一次次将人员和仪器运送到海心山上。刚运送完毕,大风又起,一排排巨浪一下把渔政检查船直接推上海心山的悬崖边上,船尾拖带的六人摩托艇被掀起的风浪直接砸碎了。

  这时惊魂未定的科研人员们衣服都已湿透,9月青海湖的劲风吹来,寒风刺骨。就在这危难关头,令人感动的是海心山的僧尼们纷纷赶来援救,深夜里烧起奶茶,点火给科研人员烤衣,为他们安抚情绪。

  第二天等风力稍小之后,救援船赶来,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将推到岸边的渔政船拉回水中,驶回老渔场码头。在这么大的风浪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真是一个奇迹,或许也是青海湖对这些湟鱼科研保护者的佑护。此后,科研人员入湖探测都会避开风大浪急的9月份。

青海湖开胡。

湟鱼资源何时能开发利用

  去年一年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就增加吨,是近年来增长最多的。为什么一年间湟鱼数量会增长这么多呢?几乎是2年全部蕴藏量的一倍还多。对此,史建全认为是经过最近14年的全面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大,裸鲤的生长周期会出现一个拐点,由此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此外青海湖裸鲤资源稳定恢复是与全省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分不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环湖3州4县政府部门与各级农牧部门的各种保护措施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共同促进了裸鲤资源的恢复。如此良好的渔业资源恢复状况,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典型的。

  湟鱼资源不断恢复,是每个青海人都高兴的事情。那么,到什么时候才能合理开发利用青海湖湟鱼资源,让湟鱼名正言顺地走上百姓的餐桌呢?参照国际标准,濒危湖泊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待资源恢复到原始蕴藏量的50%以上,依此,青海湖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是湟鱼资源蕴藏量达到16万吨,数量达3.5亿尾,平均每条在克以上时,才能限定捕捞网目、规格、规定禁渔期、禁渔区等措施,方可进行有序利用。随着湟鱼资源的恢复,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
白癜风早期治愈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bbfz/8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