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年报业市场的动荡,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年。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平台上,我们看到,党报多元发展让实效不断延伸,行业(专业)报垂直信息化服务日渐明确,即便是过去一年中面临冲击最大的都市报,也在打造区域媒体平台方面有了更多新的路径……相信,在对报业市场清晰认识的前提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报业同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传媒时代,谱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党报:逆势飞扬展新颜
▲党报正在用多元途径深入民心。资料图片
在传统媒体深陷困境的时代大背景下,党报“风景这边独好”,不仅彻底摆脱了之前“儿子养老子”的尴尬境地,而且经济地位也成为传统媒体集团的主心骨和业务支柱。在报纸质量、移动优先、流程优化、多元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当然,年还需要在数据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力。
我们看到,过去的一年,党报的“价”“质”齐升。一是各级各地的党报发行,一改长期以来的报纸“倒挂”为“正挂”,发行利润成为党报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二是由于党报的新闻质量和发行数量相对于市场化报纸处于优势地位,相应的党报广告收入在传统媒体广告整体断崖式下滑的同时逆势上涨。
积极实施移动优先战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党报近年来审时度势,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优先发展移动新闻客户端。在媒体融合实践中,人民日报、南方+、上海观察、浙江新闻等客户端用户量、广告收入、传播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助力党报的传播力平移到移动互联网。当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党报的媒体融合仍是刚刚起步,和市场化的互联网媒体依然差距较大。
流程不断优化。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强力推动下,“中央厨房”在全国各级党报快速落地,而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央厨房”的潜力,各级党报纷纷重构和完善自身的采编流程。例如,浙报集团重金打造了“中央厨房”的升级版“媒立方”,并按照“媒立方”的要求重构和升级了其采编流程;《解放日报》通过采编栏目化改革,有力地推进了“上海观察”的发展。
多元拓展让实效延伸。党报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应,而通过多元拓展能够有效地把品牌效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例如,《杭州日报》大力拓展会展经济,会展收入已经成为其收入和净利润的重要来源;《云南日报》积极进入旅游产业;《萧山日报》大力拓展教育产业;《瑞安日报》有效拓展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产业。而在年,会有更多党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品牌变现途径。
数据化和智能化才是大未来。在传统媒体整体衰落的大趋势下,党报也要认清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的彻底互联网化转型。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党报要想真正实现转型,就必须紧紧把握数据化和智能化这两大趋势。具体说来,就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党报的政治资源优势,及早布局数据产业和智能产业。在这方面,《浙江日报》等已经走在了前面。
(作者郭全中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
行业报:深耕专业显新貌
▲越垂直越有价值。资料图片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行业(专业)报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要求,把握传播业态新趋势新变革,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努力构建垂直领域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转型成为新型行业专业媒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领域的新发展新目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年,是全国行业(专业)报融合创新的砥砺奋进之年,应咬定青山不放松深耕行业,撸起袖子加油干。
坚持“深耕行业”的发展要求。我国共出版行业(专业)类报纸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种)的36.96%。行业(专业)报根植于国民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各行各业,扎根垂直领域、满足刚性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是行业(专业)报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优势,是长期以来在本系统本领域无法被其他媒体取代的根本原因。当前,移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正日益成为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基本架构,媒体产品及其服务分众化、专业化、移动化、互动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在信息生产传播的新型业态与行业(专业)媒体的固有基因高度契合的同时,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极大拓展了垂直领域专业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深度与广度,行业(专业)报所特有的行业资源积累及品牌影响力,正如沉淀多年的油井具备了大量释放和集中喷发的客观条件。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以及传统媒体布局新媒体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些行业(专业)报也曾经历了一段在社会化和行业化之间的迷茫摇摆期,最终坚定不移选择回归行业,在全方位满足行业需求和细化行业市场服务方面持续发力。行业(专业)报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一定要坚持“深耕行业”的基本方向,以用户为核心,以资源为驱动,努力建构行业(专业)信息资源平台,开发多形态、多层次、多渠道的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努力成为所在行业及细分市场领域生态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逐步面向具备强大信息服务支撑功能的新型行业(专业)媒体转型。
坚定融合创新的发展信心。当前我国行业(专业)报的融合创新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和可以预期的光明前景。从宏观环境看,扶持传统媒体融合创新的国家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增速迅猛的数字内容产业给原创内容尤其是优质专业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版权保护和内容付费成为当前热点。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报业取得了若干转型的成功经验,尤其在专业出版领域形成了赢利能力较强的数字化商业模式。我国报业“十二五”以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创新之路,已由产品、技术升级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服务模式创新、组织机构变革的质效并重时期,形成了覆盖各主要门类报纸引领全行业融合创新的“第一梯队”,商业模式取得较大突破或展示良好前景,报业全行业产业降幅收窄,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其他收入比例提高。我国行业(专业)报的融合创新突出体现了“专”与“实”的特色,从年至年两届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征集推荐及两届“百强报刊”评选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优秀行业(专业)报融合创新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取得了三方面的重要经验:深挖行业、资源整合专业化、集约化;细分需求,产品和服务更加分众、精准;路径清晰,商业模式较为成熟、可行。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及民生重要领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型行业(专业)媒体已经雏形初现,一批专、精、特、新的数字内容产品及服务正在成长壮大,融合创新不仅是行业(专业)报立足当前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面向未来做强做大的积极行动。
探索产品服务创新引领的融合路径。行业(专业)报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聚焦产品与服务,要构建全方位满足所在行业新闻资讯、行业智库、教育培训、电子商务、舆情分析、产品服务推广等信息服务的内容及服务体系,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所在行业领域更加细分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建构更加细分的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体系,不断扩大行业覆盖率,增强行业影响力。要以满足细分需求和实现商业价值为目标致力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综合运用原有功能定位、内容资源积累、品牌影响力、人才队伍、市场渠道等项优势,打造功能完备、质量上乘的用户服务生态链。要整合所在领域的行业资源、关联资源和媒体资源,架构具有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功能的信息资源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开发部署多形态、多层次垂直细分的内容产品与增值服务组合。要按照“信息服务平台”的要求重组组织架构、生产方式及运营流程,建立适应链条+用户、产品+研发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要避免技术架构和组织机构设置与打造产品与服务需求的“两张皮”现象,避免盲目贪大求全、跟风求新,从而陷入为了全媒体而全媒体的误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无形资产与品牌运营,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建立新型专业媒体所需的各类专业及复合型人才,以建立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保障机制为切入点,逐步向真正意义的新型行业(专业)类媒体转型。
(作者赵旭雯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副巡视员)
都市报:踏上新路创新高
传统报业寒冬,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
作为一诞生就市场化的都市类报纸,近年大多在下行通道中苦苦挣扎,无论是办报的难度,还是经营拓展的难度,都在层层加压,这是不争的事实。河南《天中晚报》年开始出现经营停滞、下滑,年尤为严重。截至目前,该报经营的汽车销售广告营收不到顶峰时的十分之一,房地产行业广告业务下滑80%,医疗类广告在严格监管下逐渐萎缩,传统商业类广告普遍遭遇经营困难。可喜的是,政务类宣传弥补了部分经营收入。《天中晚报》现象在全国都市类报纸中较为普遍。
报纸经营下滑,根本上是媒体自身缺乏竞争力的表现。年,都市类报纸究竟如何实现媒体融合、经营转型、创新发展?我们针对此话题所调查的湖南《衡阳晚报》、湖北《三峡商报》、河北《廊坊都市报》、河南《天中晚报》、青海《西宁晚报》、辽宁《北方晨报》等全国20家地市级都市报、晚报、商报,都表现出对媒体融合、经营转型的巨大渴望,和对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念。结合调查反馈,笔者认为,地市级都市类报纸和地市级党报读者对象有所不同,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年,都市类报纸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实现媒体转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习近平新闻思想为指导,发挥媒体宣传优势,打造区域融媒体平台,做实“政”字文章,做深“财”字文章,做足“暖”字文章,做好“康”字文章,赢得发展先机,实现华丽转身。
做实“政”字文章。都市报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依托媒体资源服务好政府,把政务宣传做实,这也是都市类媒体的职责所在。都市类报纸,要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强化“政务+服务+新闻”,把精准扶贫、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政务新闻做实,通过服务使宣传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
做深“财”字文章。有关商务、财经方面的政策和活动,大到国家经济政策、财税制度,小到地区重大商务活动、财经改革,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诸如房产、金融、股票、保险,以及招商引资、特色小镇、旅游开发、城镇规划、项目建设等,都市类报纸要发挥所长进行深度解读,做深做透,让老百姓弄懂弄通。
做足“暖”字文章。都市类报纸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改变往日“腥性恶俗”的报道模式,积极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报道身边的“暖事”“暖人”“暖力量”。要营造“暖”氛围,给整个社会以温暖的力量。湖北《三峡商报》推出的“宜昌暖新闻”就是这方面的样板,他们的做法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欢迎。
做好“康”字文章。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大健康是每个老百姓都看重的事情,都市类报纸必须发挥媒体优势,做好“康”字文章。要针对不同人群,通过对寻医问药、膳食调理、生活习惯、健身运动等多方面宣传,引导人们寻医问药、健康生活。要紧紧抓住中老年人群,传递健康知识,把健康生活方式讲明,不断开发读者市场。
在年,我们期待全国都市类报纸创新思维,在深化媒体融合、实现转型跨越的道路上,走出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创造新高度。
(作者高秉喜系《中国地市报人》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
张明晓
独家|专业|原创|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