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喜看西宁人的今日出行

青海人自己的历史文化圈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

回眸喜看西宁人的今日出行

赵邦明/文

原西宁市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先后在省市各级报刊书籍中发表文章近百篇。

西宁是一座已有多年历史的古城,位于湟水谷地中。三面汇聚,弯曲的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从西、南、北三面汇合与市区,由西而东,沿着古城流转而过。西宁不仅所处战略位置显要,还曾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要冲重镇,也是古代东西往来的重要孔道。自古就有“青藏门户”、“西海锁钥”之称。晋时著名高僧法显,首次取道今西宁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转赴大通、门源达河西走廊的张掖,开创了“丝绸之路”的南路,而波斯国的使臣与商人也通过这里进入中原。唐代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亦曾由此而前往西藏。西宁在历史上曾起过活跃经济、繁荣文化、增进民族友谊的作用。

这里群山环绕,平均海拔为米,站在西宁火车站的站台,要比登上“东岳”泰山的主峰玉皇顶还要高上近米。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解放前,却是一幅充满凄苦的景象,交通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遍市道路狭窄弯曲、坎坷泥泞,土石路面,车马过处,尘土飞扬,晴天满城灰,雨天满街泥,甚是难堪。全城没有公共汽车,人们的出行办事,仍处在不知多少代人从未改变过的原始习惯状态。

新中国成立前,老西宁城乡的人们在远行启程上路前,必先找人查看《皇历》,然后再选择出行的吉日。按照一般习俗三、六、九日为吉,宜可出行上路开市交易、求医疗病、祈福会友、嫁娶移徙等。而七日不吉,诸事不宜,忌远行。过去的老人们有“七不出,八不回”之说。也有视双日为黄道吉日,认为诸事可行。

一般出行者多为男人,妇女几乎足不出户,只有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才走动串亲访友。出行中靠乘木轮“杠梢车”或骑马的人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只靠两条腿一双脚以步当车,俗称“步步脚儿”。因缺乏交通工具,即使几十里路的远行,也是徒步上路。

马、骡、驴等驮畜,是最古老的代步行具,备上鞍子,戴上笼头,捎上行装,即可上路。在驮畜中最优秀的莫不过“走马”。久训之马,骑之平隐如飘,能日行二三百里。过去的大户人家或富商,都有喂养走马的嗜好。俗话讲“好马备好鞍,好女嫁好男”,上路骑行,神气活现。

与走马相类似的还有“走骡”,其寿命长,体力大,耐力更优胜于走马。

过去,城里人娶亲用轿子,乡下人则用马娶。而马普遍讲究下过驹的骒马(母马)娶亲,以红马为吉,要在天麻麻亮之前娶进家门。说白天路上人多繁杂,避免遇上“不干净”冲喜。对路途较远的,娶亲的一行人马在头天晚上就得出发至女方家。有的乡村还乘娶亲来客无备之时,故意藏匿娶亲的马、鞍等物,以此争讨利市,取笑作乐,兴尽则止为俗。旧俗人们还特别忌讳用骡子娶亲,认为不论马骡还是驴骡毛色再好,都不能生殖,不留后。老人们常说用骡子娶来的媳妇不生养,家里“炕上没有?屎的,坟上没有烧纸的”。所以,在老西宁一直流传着用骡子不娶亲。

驴,最大特点是善于爬山越岭,腿稳步健,走羊肠小道既稳重,又灵巧。据《后汉书》记载“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说明了使用毛驴行车代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陕北人爱骑驴,新疆人也爱骑驴,当年库尔班要骑着毛驴上北京。

西宁城周边乡里的媳妇们,在过去逢年过节也是骑着毛驴回娘家。女婿娃在驴的额头和尾巴上特意挂上点红布条,备上鞍子。媳妇穿着半新不旧的花主腰(棉衣),上面套上绑身(长袍),走出庄子后骑在驴身上。女婿娃在后步行紧跟,并不停地“嘟—嘟”吆喝着赶路。毛驴竖直两耳,不管道路坎坷,山重水复,摇晃着脑袋,时而啃上路边一口野草,哼哧哼哧地前行。并不断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铜铃声,回响在宁静的山岭小道上。

马、骡、驴等驮蓄,还是为最重要的运输工具。过去把在省内外城乡之间从事营生的人称“脚户”,有首青海花儿中这样唱道:“脚户哥吆骡者过来(呀)了,铃铛们当啷啷响了,阿哥们出门者见不上面,清眼泪叭啦啦淌了”。该词触景生情,出了远门的脚户哥过来了,听到瞅心的铃铛声,相思泪不由得喷涌而出,即指脚户哥外出长时间不归思念之情。

牧区的藏族、蒙古族出行都骑马、牦牛、骆驼等牲畜。每年秋季,牧民们将皮毛、药材、青盐等用驮畜运到西宁,换取粮食和日用品。他们将一日行走的路程称为一站,马站一日七八十里,牛站一日为四五十里。

民国之前,西宁的路面上,汽车甚为罕见。年,马麒主政青海后,从天津洋行购进“雪佛莱”牌小轿车一辆,这是西宁街头行驶的第一辆机动车,也是青海最早的一辆汽车。之后,相继购进了大小客货运输汽车,到年青海公路局成立时,客运有四条干道,分别是:西宁——兰州,西宁——鲁沙尔,西宁——大通桥头,西宁——湟源。

20世纪30年代,西宁街头出现了自行车。至解放初,全市共有各种型号的自行车辆。

年,乐家湾机场建成,青海航空运输业开始起步,因各种原因机场始终没能投入运营。年5月,“民航空运队青海区运输总站办事处”在西宁成立,开通了西宁到兰州、西安、重庆之间的航线。当时,乘座飞机的大多数为军政要员。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也是青海境内流程仅次于黄河的一条河流。湟水河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从西、南、北三面汇合西宁,水势更旺,河面更宽,向东贯流全市。解放前,在老西宁整个湟水河干流上,桥梁屈指可数,笔者略知,记载的有:

惠宁桥,小桥湟水河上之桥。年,马步芳利用在甘肃高台战斗中被俘的部分红军战士前往施工,起名为“惠宁桥”。随着社会的发展,惠宁桥在年重建,取名为“新宁桥”。

通济桥,西门外为南川河上之桥,屡被冲毁。光绪二年,西宁办事大臣豫师捐俸重建。十五年被冲,西宁镇总兵官郑连拔捐修。二十五年又被冲,西宁办事大臣阔普通武捐修。

惠民桥,其桥址约在今青海日报社西北角附近。乾隆十一年,佥事杨应琚、知府刘洪绪、知县陈銛捐俸创建。并命其桥为“惠民桥”。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湟水两岸的过往,冬日主要靠“冰桥”。寒冬季节,河面封冻,成为人、畜渡过之捷径之路,俗称冰桥。冰桥约在冬至前后时间内形成,待春节后气候转暖,即告消融。在初冻和解冻时,比较危险,偶有塌陷人畜落入冰河之事。夏日主要靠皮筏摆渡。皮筏用牛皮袋或羊皮袋做成,青海自古以来盛产牛羊,用皮筏摆渡成本不高,就地取材,构造简单,装拆方便,体轻而浮力大,用于摆渡经济、实用。远在东汉就有护羌校尉邓训为平定迷唐羌的变乱、反抗、“缝革为船,置于箪上以渡河”(湟水)的记载。花儿中唱道:

云南四川者我不走,我放个筏子了浪哩……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宁发生巨大的变化,交通的快速发展,湟水河上的桥梁比比皆是,诸多高架桥飞架南北,四处可见的高层建筑,市中心幽静的广场烘托出欣欣向荣的繁华,成为西部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崭新的容颜矗立在青藏高原上。

西宁公共汽车始于年,以湟光为中心,一辆向西发往小桥,一辆向东发车到罗家湾,每天4个班次。当时票价为0.05元起价,每两站加0.05元。

西宁市公共汽车公司于年正式成立,确定了1路、2路两条路线,共有12辆车。次年又增加了两条路线,即3路车、4路车。3路车从西门到水磨,4路车从西门到马坊。第三年,兰青铁路通车,公交客流猛增,1路车线路改为火车站到小桥,并增开了火车站到韵家口的5路,从西门到莫家泉湾的6路。到年,公交路线发展为7条线路,除1路车有六七辆外,其他的线路大多只有一辆车运营。

公共汽车票价年调整为0.04元起价,每两站加0.04元。年又调整为0.05元起价,每三站加0.05元;市郊路线站距较长,根据站距长短,每站收0.05—0.10元。这种票价执行到年未变。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开始有了月票,月票有单月和双月之分。每月的月票颜色不同,各线路月票票价视运距而定。1路车3元,2路、4路4.50元。因专线月票对乘客换车不便,年改为通用月票,可乘各种车,票价为4.50元,学生月票2.70元。在那个年代买月票还需单位(学校)介绍信,在月票后面盖着公共汽车公司的公章,正面贴有本人照片,分成人和学生两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汽车上的票员和车票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给我们的只有对往事的记忆。

如今,西宁市的公交路线总数已达93条,运营车辆达台,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7.2标台,建成城市公交点米半径覆盖率达%,公交出行成为西宁市民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形成了普通公交、快速公交、多样公交、夜班公交、旅游公交、高峰期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出行服务,也充分满足了西宁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为全力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全市开通了城乡公交专线、县乡公交专线、农村客运班线、通达四区三县的多个行政村,农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我市的出租车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在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乘坐服务的同时,涌现出了“爱心车队”、“诚信车队”等品牌车队。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应急和个体化出行需求,年电召出租车正式投放运营。不仅为市民增加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打车难”。

年初,首批纯电动出租车在我市投入试运营。这些纯电动出租车从体积上比以往的出租车要大很多,即便是特殊乘客(如孕妇、抱小孩乘客,拿东西多的乘客)也能方便乘坐且无拥挤感。车辆行驶中很安静,听不到车内的噪音。后备箱大,即便是尺寸最大的行李箱,也完全能够放下两到三个,引起了市民们和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fz/13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