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忆湟鱼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天赐神物湟鱼,拯救过我们父辈的命,如今已经过去五十年了,但这段历史青海人没有淡忘;在此,我们采访了几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告诉记者,在三年饥荒时期,整个青海湖湖区捕鱼的人达到了好几万人,这种景象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如今,湟鱼所面临的威胁,同时也是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所面临的威胁,它们默默昭示着青海湖的命运、青海人民的命运。

那时湖区有几万

人在捕鱼

在7月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早晨,我们敲开了渔场老职工刘书贵的家门。老人家今年81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起当年在青海湖渔场,他显得有些激动,说:当年的人苦啊,虽然苦,但我们的工作热情却很高,在我们捕鱼大队,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脚踏地球转,手指华云山,跟着太阳走,青海建家园。”他是从部队转业来渔场的,当时青海湖周边有五个国营渔场(分场),两千人左右。分别是:黑马河渔场、江西沟渔场、布哈河渔场、沙坨渔场、铁卜恰渔场。刘书贵所在的渔场有30多条捕鱼的机船,每条船上15人。当年,青海湖鱼资源非常丰富,一网下去能收获几万斤湟鱼,相当于有四五辆卡车的湟鱼。那时,青海汽车八场专门负责从青海湖往西宁运输湟鱼。

回忆起青春岁月,老人的眼中闪现着独有的神采,他喝了口老伴递过来的酽茶接着说,年到年,是青海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3年,随着政府“猎山渔水”各单位自救号令的发出,数万人进入环湖地区日夜不停地捕鱼。国营渔场、全省各单位组织的捕鱼队、周边自发打鱼的农民、甚至还有来自甘肃、陕西等地区的捕鱼者,整个湖区布满了黑压压的捕鱼的人,场面很壮观的。现在想起来,我们真要感谢上天赐给青海一个大湖,湖中又有这么多湟鱼救命啊!

在渔场工作

我可以吃饱肚子

王克范老人今年83岁,他说话直率,声音洪亮,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范。老人年从部队转业在铁卜恰渔场当厂长,他说,当时一天能统计到的渔场产量约为50吨左右,一年能捕捞近3万吨湟鱼。每天工人们从早上5点钟起航,一直捕到晚上11点归来,一般40分钟就能打一网,一网约有2吨鱼。码头上湟鱼堆积如山,20多辆卡车不停地转运。当时不具备冷藏能力,经常有大量的湟鱼因没有及时运走而腐烂掉,浪费非常严重。老人说,看到大量的湟鱼腐烂我很心疼,有一年冬天大雪,西宁运输湟鱼的车上不来,码头上湟鱼堆了很多,我就给德令哈农场打了电话,让他们来拉湟鱼,整整8车白送,农场的人高兴极了,他们过了一个有鱼吃的春节……

当年在渔场每一个人都可以吃饱肚子,这是许多人羡慕的日子了,至少我们是有鱼吃的。

见过

27斤重的湟鱼

在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办公室主任覃永生的协调下,我们在青海渔政家属院见到了鲍玺林老人,他今年67岁,是一名上世纪70年代在渔场工作过的老工人。老人说起话来非常温和,他告诉我们早在年前,青海湖湟鱼原始储量达到了32万吨。年至年3年间捕捞量将近7.5万吨,到了上世纪70年代鲍玺林老人所在的渔场年产量只有吨湟鱼,到了年基本上就打不上太多的鱼了。那时渔场有6条机船,一条破冰的铁船。

有一年捕鱼队打上来一条27斤重的大湟鱼,其中有一位南方籍工人十分会做鱼,他将大鱼肉用刀片下来,鱼肉薄得几乎透明,然后他拿出做好的蒜醋汁,请大家吃生鱼片,那味道真是鲜美可口,眨眼功夫就吃光了。鲍玺林老人说,这位南方籍工人能将湟鱼做出近百种菜,平常大家都盼着他露手艺。如今青海湖中根本见不上这些大鱼了,捕捞上来的只有二三两的小鱼。

湟鱼

相伴的日子

青海人都有一段和湟鱼相伴的日子。网友五月花在博客中写道:我们一家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迁居青海生活的,所在地点就是青海湖边的一个农场,为了弥补食品的不足,父亲的农场都组织了捕鱼队,到青海湖中捕鱼。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单位拉鱼的牛车就回来了,新鲜的湟鱼还在活蹦乱跳的,家属们就抢先一哄而上,拿盆的提桶的,争相挑选,其实个个都是又肥又大的,单位象征性地收点钱,或三分、或五分、或八分钱一斤,便宜得很。

那时农场家家存的干鱼都不少,当初在晒湟鱼时为了鱼肉能彻底晒干,都是从脊背刨开的,所以干鱼都是平板的,不知是谁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吃法,把干鱼在水里泡软后,然后用蒸锅蒸了吃,蒸鱼时蒸锅里先是一层一层地把鱼铺好,然后抹上一层盐、辣子、花椒粉等调料,一层一层地叠放着,往往是一蒸一大锅,吃时就象吃饼子一样,味道非常好,可当主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活不好,我在省城上中学,每个假期返校,都会带上许多父母给准备的干鱼,一到学校,同学们总是欢呼着,一阵你抢我夺。那时,同学们最欢迎我从家里回校,也最欢迎我家里人到学校来看我,因为每次都会有鱼干和炸鱼带来。几年的中学生活,湟鱼给我及我的同学们带来了不少生活的乐趣,至今说起来,还念念不忘。

一次父亲背着多半麻袋干鱼到咸阳探望他的姐姐我们的姑姑,姑姑家孩子多正为口粮不够发愁,已偷偷地跟人约好,要买些高价粮补充,这时节我父亲来了,背着个麻袋,远远的姑姑听人叫他们说有人找他们,她一时没看清还以为是卖高价粮的来了,闹个笑话,父亲送来的干鱼真是雪中送炭……

溯河

而来的欢乐颂

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的繁殖季节,黑压压的鱼群溯河而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争先恐后逆行到淡水区产卵。

见过这个场景的覃永生说,没有人不被湟鱼母亲的壮举所感动,数不清的湟鱼聚集在水道的水泥斜坡下。鱼群中不停地有鱼跃起,有些鱼则贴紧坡面,摆动尾巴向数十厘米落差的平整坡道冲击,又一次次地铩羽而归;掀起的水花遮天蔽日……突然,一条一尺多长的湟鱼炸着水花,高高跃起,空中猛地甩动尾巴,“啪”地一声跃进了斜坡上的水里,然后贴紧水底,摇晃着尾巴瞬间远去。这条鱼成功了,它要自豪地做母亲了。

打响

保卫湟鱼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间断的捕捞,致使湟鱼资源量迅速下降,到了九十年代,上级给青海湖渔场下达的产量已没法完成了。年,渔场宣告停产。这时,湟鱼资源量仅剩数千吨,是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

湟鱼资源量的衰减,直接危害到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长发育,影响到湖区候鸟的数量和组成结构。没有了湟鱼,青海湖水体生态链崩溃,将变成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

年青海省开始下令封湖育鱼,打响了拯救湟鱼于生死边缘的保卫战。在加大封湖育鱼力度,给湟鱼以充分休养生息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加大了湟鱼人工孵化技术攻关、工增殖放流、渔政管理设施投入以及对青海湖水资源的监测力度,使湟鱼资源量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喜人变化。据监测数据显示,湟鱼资源量已从年的多吨上升为目前的2.7万吨,9年时间增长了10多倍。

年,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正式启动,10年内,国家将共计投资15.67亿元,用于青海湖生态建设。工程完工后,青海湖将会变得更美!









































中科医院曝光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fz/8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