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技引智聚才人才赋能创新年

天下英才聚高原、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秋佳节之后,青海科技工作者将赴一场属于他们的“年度盛会”。

9月26日,年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将拉开帷幕。作为最高科技奖项,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我省科技创新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可以说,这场盛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最直观的见证,是对扎根高原一线艰苦创新最大的鼓舞,更是对我省科技人才建设工作取得成绩的极大肯定。省科技厅获第二批青海人才工作“伯乐奖”;“项目+人才+平台”科技引才专场签约仪式顺利举办;全省首个“揭榜挂帅”项目顺利推进;增补四名院士和专家为省政府科技顾问;印发出台《关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若干措施》……年,在推动科技人才发展之路上,出实招、下苦功、见真效,科技人才正成为青海蓬勃发展的强大新动力,使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在大美青海汇聚、创新引领的主旋律在高原大地奏响。政策强引擎搭建科技人才工作“四梁八柱”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当前,青海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作用投身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搭建科技人才工作的“四梁八柱”,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着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政策引擎。为充分发挥国内各领域高层次专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智力支持,今年7月,省政府正式发文聘任王军志等三名院士和一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省政府科技顾问。至此,我省科技顾问“院士智脑团”成员已达11名。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建立新的机制,才能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受论文、学历等条件制约,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开展工作。为此,我省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先后推动颁布《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技领域“放管服”二十条和创新体系建设十八条举措等近20项政策法规文件,实现人才链、政策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着力破除“四唯”倾向,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了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生态。不止于此,今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若干措施》,以16条务实举措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省科技厅副厅长苏海红介绍,《措施》亮点满满——赋予我省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更大的财物支配权,在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研究、“揭榜挂帅”项目以及试点科研单位中扩大“包干制”试点范围,不设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比例限制,无需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推行“科研财务助理”试点改革,为实施科研项目提供经费管理和使用服务。取消年中科研项目绩效监测,优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和办法。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持续开展检查瘦身行动。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轻负担,缩减科研经费报销证明材料和审批环节,规范对科研项目的监督检查。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为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释放创新动能提供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为建设新青海凝聚各方面人才。人才“下沉”把科技“种”到田间地头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通过优化配置整合科技资源,如今,我省吸引、凝聚、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建设“五个示范省”、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科技系统引才引智多样化方式,推动科技人才“下沉”,广大科研工作者离开“实验室”扎根“试验田”,让科技创新在田间地头结出累累硕果。被牧民亲切地称为“羊教授”的青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侯生珍,是青海省羊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首席专家。30余年来,侯生珍教授致力于破解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瓶颈问题,在高原藏羊产业的基础研究、试验攻关、技术创新、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方面展开大量研究,攻克了藏羊母羊繁殖性能低下、藏羊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等问题,形成一系列接地气、可推广的成果,构建了一整套推动草地传统放牧藏羊向优质、高效、集约、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路径,并通过技术熟化、推广和示范应用三级平台一体贯通的推广模式,畅通了技术应用通道的最后“一公里”,使藏羊产业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他的成果,被全省各类涉农规划普遍列入,是推动我省生态畜牧业的核心依托技术,有力支撑了青海藏羊产业发展和畜牧业转型升级。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该厅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取科技部“三区”人才经费万元,选派名“三区”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基层专业人员或致富带头人等人次。同时,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宗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举措,制定《关于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丰富完善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服务“三农”举措,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紧密衔接,进一步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进来走出去”完善科技培养模式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把人才请进来,让科研走出去,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这就意味着既要眼睛朝内,发现、培养、吸纳、聚集一批人才,也要“内外结合”,利用优秀科技人才技术专长,针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走出去、请进来,巧借外力,为我所用,努力开创我省科技人才广泛集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在今年“青洽会”期间举办的第二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上,由北京化工大学段雪院士牵头实施的“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顺利签约。签约仪式通过联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国内科研项目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科研人员20余人,旨在借助省外人才智力、技术,着力突破一批制约我省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作为我省首个“揭榜挂帅”试点项目顺利“揭榜”推进,将攻克盐湖镁、锂、硼资源综合利用“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硬核”支撑……这仅是省科技厅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缩影之一。近年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突出“项目+人才+平台”品牌效应,全力跟进做好人才项目对接,全方位加强人才服务。以保障项目落地为目标,加强与合作单位和引进专家的沟通衔接,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切实加强协调服务保障,推动签约项目落地见效。此外,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强科研项目支持,创新平台和引智平台建设结合等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令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实施成效斐然,充分发挥出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开创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我省多维度拓展人才交流,继续加大科技援青和东西部科技交流,进一步强化省院合作,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大引才引智力度,推动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向青海集聚,打造青藏高原科技人才高地。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印发《省科技厅年科技人才工作要点》,推进“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编制,组织完成了年度全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初、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推荐8名优秀科技人才参加国家级人才计划选拔。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55件。组织省内高校、科院院所12人参加了西藏、新疆和青海三地综合性人才培训项目。组织召开全省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和科技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活力。面对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存在短板的省情,下一步,我省将探索离岸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模式,大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加快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极大限度吸引调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科技人才向青海集聚。

(来源:年9月24日青海日报记者张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jj/14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