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1968年在青海铸造的全国最大铁

冶炼车间

每逢节日,这里便是歌的海洋。

苏长福老人。

年第一座主席塑像在清华大学建成。

  那个时代,全国都在掀起建造毛泽东塑像的热潮。在青海山川铸造厂,工人们也铸造起目前全国最大的纯铸铁毛泽东塑像。本期青海视野就带您揭开历史的帷幕,追忆那段特殊年代的历史痕迹。

1、一位老公安的守望

  8月15日,连续几天的酷暑终于告一段落。走进青海山川铸造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对大门,有一尊高耸的毛泽东塑像,砖石砌成的碑座上,毛泽东面带笑容,气度雍容。

  塑像后面的台阶上,坐着一位老人,他叫李忠战,今年87岁,老人说他每天都坐在那里。“每天看看他老人家,我心里踏实。”老人凝望的眼神充满了神圣与虔诚。这样一座差不多有五层楼高的塑像怎么安装固定呢?面对疑惑,李忠战老人笑了,指了指塑像底部,在毛泽东大衣飘起来的褶皱处我看到一个方孔,老人介绍说这正是工人最后用来拼接塑像的关键。原来,中空的塑像分成五部分,安装好底部后,工人从方孔进入里面,将预留的螺丝拧紧,塑像就这样一一拼接起来,所有工序完成后,工人又从这个方孔中钻出来。

  “听去世的老工人讲,主席像的两条腿内部中空部分可以各站一个人。”老人说,他是山东人,年轻时参加过抗日战争,后在济南公安局工作,因国家需要调到西宁,在城西公安分局担任支队长,后又调到互助县公安局,年从互助县公安局抽调到山川。老人说,他干了一辈子公安,现在老了,离休了。他就喜欢这样静静地坐在这里。2、那时全国掀起塑像热

  多方辗转,终于在一位热心人的带领下见到了苏长福老人——当年参与铸造主席塑像的唯一留在西宁的老人。89岁高龄的苏长福很健谈,40多年前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年,日本人侵占东北,只有15岁的苏长福为生计所迫,进厂当了工人。经过多年历练,苏长福成长为技术过硬的骨干。年,中央第一机械部要求在齐齐哈尔的机床铸造厂整体搬迁到青海,年8月,苏长福随厂到了山川。当时,全国正掀起建造毛主席塑像热。据老人回忆,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是在清华大学建造的。此后,全国掀起了兴建毛主席塑像的风潮。大部分城市、大部分大学都在广场上修建了塑像,甚至很多村庄都树立了稍小型的塑像。

3、瓦灯泡修复破损部位

  这股塑像风潮同样刮到了青海,年,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到苏长福和三十多名工友们身上,他们必须赶在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前建起一座总高12.26米的铸铁塑像。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啊,时间紧,任务重。当时担任技术主任的苏长福赶紧召集技术人员开会研究,最后决定采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的模具。

  材料运来了,整整两个火车。打开箱子,苏长福傻眼了,模具破损厉害,换货已经来不及,只有自己修补,苏长福负责头部,其余三个人分别负责胸部和腿部。苏长福开始用铸造工具一点一点进行复原,细的发丝部分更不可大意,稍一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苏长福经常是夜不能宿,几天下来眼睛都是红血丝。更困难的还在后头,发丝毕竟在头后部,而面部的修复才愈加困难,眼睛和鼻子有一点闪失就会酿成大错。苏长福小心翼翼,用各种铸造工具修复都不能令人满意,他突然灵机一动,何不用灯泡试试?从二十瓦到三百瓦,手被一次次烫伤,新伤加旧伤,让苏长福的双手老茧纵横。成功的那一刻,苏长福发现穿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很多次,那一道道汗水留下的痕迹板结了衣服,泡都泡不开。

4、材料都是飞机空运来的   “做塑像首先需要掌握很多知识”苏长福说,尽管在铸造方面已经出类拔萃,苏长福仍不敢贸然动手,已经被打成“右派”的他对塑像蕴含的政治风险心中有数。据苏长福回忆,当时铸造主席像的原材料都是飞机空运到此,原材料像面包一样,需要工人们自己配钢料。铁水有三个等级,有要求软的,有要求硬的,还有要求耐酸的,要软硬适度。为了塑像不变形,不生锈,高级铸件还要加入镍和铜,让苏长福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难以控制的铁水收缩率。   原来,考虑到塑像的稳定性,整个塑像的铸铁厚度是不一样的,腿部的厚度有5厘米,头部的厚度仅有2厘米,铁水浇注冷却时,薄一些的地方先冷却,厚的地方则要慢一些,问题出现了,如果薄的地方先冷却会很脆很可能使塑像出现裂痕,如果厚的部分先冷却会把薄的地方拽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苏长福很久,他失眠了,辗转反侧,为了克服困难,苏长福在心中设计了很多种方案,最后集合多人的智慧,决定在塑像的芯铁上缠上草绳,外面倒上沙子,终于成功控制了铁水的收缩率。5、塑像数字还有特殊意义

  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毛主席塑像落成。塑像像身的高度为7.1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七一建党日;总高度为12.26米,象征着毛泽东的诞辰(12月26日);主席塑像整体的重量是26吨。底基总面积为平方米,象征祖国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整座塑像主色为灰色,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目光远视,喷漆后的塑像是那样庄重而极具动感。

  那天,苏长福抚摸着塑像,激动,感慨,久久不愿离去。老人说,当时主要负责铸造塑像的几位工人中,有的已经作古,有的早已离开青海,只有苏长福还留在这里。

  采访结束时,我回望了一眼塑像,那位干了一辈子公安的老人还坐在那里,夕阳西下,老人的神态安静而祥和,守国,守家,守塑像。与其说是守护塑像,不如说是守望一种情结。6、塑像伴着山川子弟长大

  “作为一个在山川厂长大的山川子弟,毛主席像台是我们这群人永远的记忆。从懂事起,毛主席像台就是我们口里常常说起的一句话。那是我们小孩子碰面的老地点,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生于七十年代的温永平回忆,最早的时候,主席像台后面是个电影院(山川人称为大礼堂),像台的北侧是个灯光篮球场。

  在那个电视不普及的年代,晚上看工厂的叔叔打篮球就是最大的娱乐。“几盏大灯照得四周白昼一样,我们就在球场周围打闹玩耍,那时的毛主席像台台基是大理石的底座,我们就在上面跑着玩,捉迷藏。不知道何时灯光球场拆除了。修了广场花园,种了各种的花。主席像台的台基也换成了水泥围栏的那种。我们在花园里捉蝴蝶,抓蜜蜂。坐在主席像台下面玩骨节、弹玻璃球……”那时毛泽东像在孩子眼里是一种神秘,想不明白那么高的像是怎么做出来的又是怎么放上去的,那个毛泽东像的大衣后面的方洞里有什么东西,怎么能去看看啊。带着这些儿时的快乐,疑惑,毛泽东像伴着山川人渐渐长大。

7、全国最大纯铸铁毛泽东像

  毛主席塑像和毛主席像章、红宝书一道,成为了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韶山火车站、海军大院……从南至北,毛主席塑像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

  文革时期在很多民众家中也摆放着主席的小型塑像,质地多为黄铜或者瓷质,也有纯银、纯金的。当代小型塑像分为文革时期制作与当代仿制两种,作为纪念品在与毛泽东相关的纪念地销售。据青海省古迹文物保护处的周志强处长介绍,山川的主席塑像是现存的全国最大纯铸铁塑像,这种铸件在全国已经很少,它的特殊数字代表了一种历史过程,精湛的铸造艺术是我国铸造史上的奇迹,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没有人能统计清楚,“文革”期间全国党政机关、学校、城市公共设施,包括村庄在内,到底曾立起了多少座毛主席塑像。历史告一段落,很多人对这种“政治化”的活动已经不再关心,不少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选择了埋葬这段记忆。建造大型户外领袖塑像的风潮主要是在年中期至年末。现在已成为一段记忆。







































白癜风慈善爱心月
香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jj/9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