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老西宁的歇后语多由西宁本地的方言组成,散发着西宁人特有的坦率、风趣和幽默,言简意赅,丰富多彩,哲理深涵。
门背后耍大刀——窝里害 在外面胆小怕事,回到家里却称王称霸,欺软怕硬的人。高会长卖鸡蛋-——没法儿了山陕商人中的首富高子龄,统领着西宁城所有的大小商号。可是,由于商业变故,高子龄最后不得不煮上几个鸡蛋上街叫卖,不由得让人感慨世事无常。社火里装炎官-——大身子 炎官,方言,即青海社火中地位最高的火神爷;大身子,大角色。演社火时,必须是德高望重、行为高尚者装扮炎官。此语影射爱在人前装大的人。三九天戴草帽-——二凉 指不合时宜的穿戴,叫二凉,含贬义。两个麻眼儿作揖者-——谁见了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三十晚上的大面片-——嘴拦住 老西宁郊县,有除夕夜点松蓬、吃面片的习俗,据说点松蓬乒乓作响,能驱散邪气;吃了拦嘴面片,言语谨慎,可避去邪气,希冀迎来吉祥。荞麦地里打死人——自找 相传旧时一农家子弟进城读书,暑假回家见其老父头顶烈日在荞麦地里除杂草,为显示自己有文化,在地边大喊:老头子,这红秆秆绿叶叶的是什么东西?老父听儿子连父亲和荞麦都不认识了,大怒,揪住儿子就打,看你认不认得?儿子挨打后大喊:救命啊,我阿大在荞麦地里打死人了!众人大笑:自找的!北山上讨签-——撞运旧时人们到西宁北山寺讨签撞运气,西宁北山又名土楼山,上有九窟十八洞,佛释道三教合一,山崖间沿山势塑有闪佛,为中国第二大悬空寺,北山烟雨是西宁古八景之一。到山上寺院讨签问卜者甚众,但多是撞运气的。
城里的亲家母下乡——稀诧旧时城乡很少结亲,也少往来。传说城乡两位亲家母节日互访,乡里的进城眼花缭乱,以为城门洞是炕洞门,这么大的炕上睡着多少人?洋戏匣子(留声机)叽里呱啦,里头装着多少人?而城里的下乡,则见啥都稀诧啊!
大毛头上带花儿-——俊扎了呗 本来就又脏又乱的头发上,带上花显得更加难看,指的是不协调的穿戴、不合时宜、乱七八糟的打扮等。地方的奶奶的灯笼儿——红的很 地方的奶奶青海话里指的是庙里的塑神,红的很指的是很出名,很受欢迎。家火烧家娃——个家闹各家 指的是自娱自乐,也暗含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意思。麻眼儿打平伙——-公当要紧 麻眼儿指的是眼神不好的人,多指的是野餐公平。黄柏树上无老少——青叶落黄叶也落 指的是人生无常,坦然面对生死,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不可强求。老鼠钻到风匣里一一两头几受气 比喻责难来自对立的双方,两头不是人,表示进退两难。例如在关系不融洽的婆媳之间,老公一般受夹板气,如风匣里的老鼠。马乙(马尾)栓豆腐——提不成那 比喻不好的不高兴的事叫别人不要提等。多用于谦辞,谦虚的说能力不足等等。苍蝇吹喇叭——好大子口气 有的人喜欢自吹自擂,夸大事实。猪吃菜瓜——响着脆啊指的是有的人吃饭的时候不讲究,声音太大,属于拐着弯骂人。
腊八刨白冰——正时候 指代恰到好处。老西宁风俗,腊八献冰以求吉祥,届时人们下河刨冰,将冰献于田野、庭院、室内,甚至生食,以求吉祥和健康。娘娘山上求雨-——心诚过去西宁郊外的农民天旱时群体到北郊娘娘山转山求雨,讲究心诚。娘娘山又名金娥山,金娥晓日是西宁古八景之一,相传隋炀帝西巡,一妃子病死葬于此,遂得名。
王母娘娘的耳坠儿——吊吊多做事不利索,比喻事情的繁文缛节多,规矩多。正月十五跳冒火——吉利西宁郊县乡俗,元宵夜在自家巷道堆一溜麦草堆,再与邻家的麦草堆相连,待人们看完社火后点燃,男女老少在火堆上奔跑跳跃,欢声四起,火光远近相连,灯影杂乱,别具风情。据说可冲去邪气,带来一年的吉祥。
小伙伴们,你还知道哪些土著西宁歇后语?因为地域差异,青海方言念法写法皆不同,欢迎朋友们指正,欢迎补充!(来源:西宁晚报)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家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