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环8岁抗日她是抗联的“小兵张嘎”89岁的王铁环,8岁跟着父亲参加抗日联军,她是部队里勤快机灵的“小兵张嘎”。8岁跟着父亲参加抗日联军,她是部队里勤快机灵的“小兵张嘎”,她曾准确提供日本鬼子三台满载年货军车的情报,第一次开枪打鬼子是大人帮她扣好扳机;部队里长大,她见得最多的是出去打仗的战友再也没回来,自己的父亲牺牲后半年才知道;和平岁月里,9枚勋章记录着光辉岁月,与癌症斗争30多年,她再次打了胜仗!沈阳市皇姑区松花江街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的老居室内,阳光透过窗玻璃洒在墙上一组组泛黄的老照片上,这是老红军王铁环的家。89岁的王铁环刚修剪了花白的短发,闲不住的她在木质的地板上不断挪动着步子,眼神追随着6岁的重孙女活泼的身影,瘦小的身材倒显得精神矍铄。儿子彭利说,老人身子骨虽还算硬朗,但记忆力和听力都大不如前,只能断断续续地回忆那段峥嵘岁月。8岁跟抗联队伍抗日鱼线系身差点被拉下水
年1月9日,王铁环出生在黑龙江省虎林县马鞍山村。在这个小山村里,人们生活宁静和美,自给自足。直到年,日寇侵略的战火烧到了她的家乡,破坏了一切安宁。为了反抗侵略,救国救民,父亲带着王铁环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那一年,王铁环只有8岁。
年6月的一天,父亲提前知道了日军要来扫荡村子的消息,连夜把小铁环和母亲及刚满两岁的弟弟一起接到东北抗联军第七军驻扎的山区,一家人躲过一劫,但世代居住的村子却被日军烧得荡然无存。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王铁环开始跟随父母和东北抗日联军一起打鬼子,“我那时候年龄小,有些事情大人都不让我们知道,但我就知道日本人坏透了,日本兵看谁不顺眼就会把人杀了,很小我就知道要躲着日本兵走。”
身为团长的父亲还要继续参加战斗,母亲还要抚育更加年幼的弟弟,所以小铁环从小就非常独立,跟着部队自己跑,从不让人背。山区的战斗生活,行军、打仗,一切都靠战士的两条腿,“部队里大伙儿都知道,这丫头腿真行!任你怎么跑,大人落不下我,要是我走远了找不着了,他们就吹口哨,我就追着哨声跑。”
在战争的环境下,战士们吃的东西不固定,小铁环一般都跟战士们上山里挖野菜,要么就到湖里捕鱼。
年夏天,王铁环所在的连队围绕着一条没有名的湖泊打起了游击。那时他们每天的任务除了要战斗外,还必须到湖边去钓鱼补充给养。
一次,领导让12岁的小铁环看守两根钓鱼线,长得瘦小的小铁环觉得自己胳膊没有力气,就将鱼线系在了自己的脚踝上。就在她迷迷糊糊刚要睡着时,忽然感觉有东西正用力把她往水里拽。
惊醒之后,她大声喊叫,听到喊声的战士立刻赶过来帮忙。当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水里的东西拽上岸后,才发现竟是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鲶鱼,大伙都乐呵呵地对惊魂未定的王铁环说:“好家伙,好悬没把我们铁环当鱼食啊!”从那以后,小铁环再也不敢把钓鱼线系在身上了,而是系在岸边的小树上。
准确提供日军情报部队缴获三车年货物资参军后,小铁环成了部队的宣传员,整天揣着一支小手枪到各村撒传单、贴标语,发动群众抗日。虽然年纪小,但小铁环却聪明机灵,她常常利用身形小、好隐蔽、敌人不重视的优势,为红军收集敌人的情报。
年接近年关时,正在巡逻的小铁环发现,三台满载着货物的日军汽车很快就要通过附近的山路。她一路飞奔着将这个重要的消息报告给了团领导。得到消息后,部队研究决定,在密山县后边老虎岭山路处阻截日军货车。
最终,当场击毙日军10人,俘虏2人,缴获步枪12支,汽车3辆。原来,这是一队日军运送年货的货车,还缴获了车上的大米、面粉、猪肉、白酒、毛线、花布等物资,大大充实了军队的储备,助长了军威,而且也大灭了日军的士气。
还有一次,在边境地区,小铁环跟着战士们巡逻,发现日军的粮食车,战士们拿着枪,趁日本人不防备,劫下了他们的粮食车。为了锻炼小铁环的胆量,一名战士帮她扣好扳机,让她自己开枪,这也是小铁环第一次开枪。
树底下挖洞做军装偷运白布上山自己染色战争年代,每一位战士都是“多面手”,敌人来了端起枪上战场,闲暇时候还要到山里打猎挖野菜,女同志还要负责给全连战士做军装被服。部队有一个小型被服厂,年幼的小铁环被分配到里面帮忙。
所谓的被服厂,其实就是战士们在树底下挖的洞,“可秘密了,都是咱们在地下挖,上面树照样有,只要没有叛徒出卖,日本人根本发现不了。”密营是战士们隐蔽藏身的独特发明,在地底下挖洞,地面上保留原来的地皮和树木,仅在树桩旁边留一个供一人出入的小洞,再栽一棵小树,敌人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洞里也是分这屋那屋,人多屋就多,人少屋就少,最多时候一个洞能装20多人。”
十几个女同志聚在一起,战士们将白布偷偷运上山,女同志收集来黄檗树皮,用大锅煮水,煮得浓浓的,将白布染成米黄色,再裁做军装。为了让大家能按时穿上衣服,被服厂都是夏天做冬天的军装,冬天做夏天的军装,“就那么一台缝纫机啊,整天哗哗地响,赶工做”,几十年过去了,缝纫机的响声仿佛还萦绕在王铁环的耳边。
为了省布,军装都是量体裁衣的,每个人报上自己的身高、腰围等数据,一个部队的衣服都是队伍中的女兵们一点点缝制出来的,“时间长了,就不用老问了,谁是多长的裤子,多粗的腰都记住了。”
除了自己做衣服,战士们还学会了自己采药、自己看病。哪个战士身体不舒服,几个懂医的战士就上山采回来草药,用铁锅煮了喝,“肚子疼、头疼、感冒咱都有药,打来的猎物有药用价值的也都留着,比如鹿胎,用来做鹿胎膏。”
战士结婚次日牺牲父亲牺牲半年她才知道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严峻,东北抗日联军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加上叛徒出卖,许多密营遭到破坏。尽管当时小铁环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她也切身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在残酷的战斗生活中,她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牺牲的人多到没数,今天看见挺好的,明天可能就没了,一开始我总问大人,某某去哪儿了,后来也不敢问了”,每次战斗过后,部队清点人数时是最煎熬的时刻,“一点名一看,一个连一个排出去,回来没剩几个,那心都凉了,偷着掉眼泪。”小铁环清楚地记得,一对年轻战士,在组织的撮合下结了婚,第二天就分开去战斗了,再也没有回来……
而随着战争越来越严峻,身为团长的父亲常年在前线行军打仗,年幼的小铁环则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后方的密营里,彼此见不着面。
年的夏天,小铁环和母亲跟着部队转移,思念父亲的小铁环挨个问同行的战士,父亲在哪里,可大伙儿都说不知道。半年以后,组织告诉小铁环和母亲,父亲牺牲了,但是牺牲在哪却不清楚,“那时牺牲的人太多了,很多都找不到了”,在战争环境下,小铁环只能和母亲偷偷掉眼泪。
伤亡人数的增加也让战士们更加谨慎和珍惜战友,每当部队转移时,战友们都会率先转移伤员,想尽办法将他们带走,“哪怕三四个人顾着一个人,你背一会儿,我背一会儿,也不忍心把他们抛下。”
战场上,面对战友的遗体,只要环境允许,战士们都会让战友们入土为安,这也是对战友最后的照料。小铁环盼着,有战友能发现父亲的遗体,让他早日入土为安……
过江去苏联受训护送她们的战友牺牲了由于日寇的进一步围剿,东北抗日联军的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抗联战士撤到苏联境内暂避。为确保部队有生力量,中央决定先将部分妇女儿童和伤员撤离到苏联安置。王铁环随着母亲和抗联七军的部分同志在第二路军领导的批准下,向苏联转移。当时队伍由两名抗联战士护送,由于日军在中苏边境布设了很多据点,以及武装巡逻力量,所有的护送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
他们掐准日本人的巡逻时间,迅速从江面上穿过了封锁,与前来接应的苏军会合,王铁环模糊地记得,她和母亲先是在大雪里等了很久,才被战友护送着过了江,等她们过了江,护送的两名战友又原路返回。
而就在两名战士过江返回时,王铁环听到了身后的枪响,“砰!砰!”她和母亲都没有说话,只是眼泪充满了眼眶,她们推测,两位战友可能遇害了。后来,王铁环得知,两位战友遇到了正在巡逻的日军,两人当场牺牲,“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王铁环都会哽咽。
到达苏联后,王铁环跟着大人们被编入苏联远东军边防部队,她和大人一样一起训练,学到了不少本事,“那时候小啊,学得快,军事训练、文化活动一样都不少,还学会了滑雪的技能。”在苏联生活了6年的王铁环,每天多半的时间都在训练。
年,王铁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王铁环被分配到桦川县做妇女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转业到青海省西宁市,年调回沈阳,年离休。
临别前,王老的儿子彭利给记者展示了珍藏在书柜里的9枚军功章,那是全家的宝贝,“这枚最新的,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老人捧在手里兴奋地介绍,这些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的奖章,是老人毕生的荣耀。
周淑玲祖孙三代七口上战场仅她活下来在96岁高龄的周淑玲家里,老人穿着挂满勋章的军装颤抖着敬了一个军礼。一根萝卜,战场上被围困时,曾经是她一个星期的口粮。零下40多摄氏度不敢生火取暖,实在饿急了,她甚至吃过土。恶劣的环境下,家里6位亲人牺牲在战场上。她孕育了4个孩子,却有两个儿子不到1岁就夭折了,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一捧小米,烽火中的爱情,这曾经是丈夫新婚时送给她最朴实的呵护,第二天丈夫便头也不回随部队出发。这样的爱情坚守了50多年,直至丈夫去世,她仍不愿意搬出老房子。
一包水果糖,和平年代,这是她放在床头的零食,也许是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只有不时含一块糖,才能对回忆甘之如饴。
沈阳市和平区的一个老式小区里,96岁高龄的周淑玲半躺在床上。由于一节腰椎骨老化,她已经卧床两年多了,老人的听力和记忆力都严重衰退,眼神却出奇的好,“坐床上都能看见电视上的字,看书看报也没问题”,儿子李勇介绍起母亲,语气中油然生出一丝自豪。
家里阳光最充足的卧室留给了老人,明媚的阳光照在老人慈祥的脸上,白色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光。见有客人来,老人抬手示意儿子,“要好好招待招待,要好好招待招待”,老人连说几遍,笑容和悦。
记者说明来意后,老人端坐好身体,扭脸看了一眼保姆,保姆心领神会地打开衣柜,拿出老人挂满勋章的军装,替老人穿上,“您不是说了嘛,来人了就换上军装,这是您最爱的衣服”,保姆趴在老人身边笑着说。
穿上军装的老人一下子来了精神,“这是最新的”,老人指着一枚“年-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介绍,这是去年5月,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副领事来到周老家中为她戴上的。
“你坐下,我听力不好,麻烦你大点儿声,我慢慢给你讲”,老人欠了欠身子,拢了拢头发,缓缓开了腔。
遭围困一根萝卜吃一周零下40度不敢生火取暖年,周淑玲出生在黑龙江宝清县三道河子村。母亲一生生育了8个孩子,却有6个没有活过10岁,被疾病和饥饿夺去了生命。周淑玲9岁时,母亲也不幸离开了人世,父亲带着周淑玲和年幼的妹妹相依为命。
侵略者的铁蹄一夜之间踏遍东北大地。年正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开进三道河子村。那一年,15岁的周淑玲还瘦小得像个孩子,领导看她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安排她做交通员,她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
周淑玲回忆,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为了躲避日伪军的凶残围剿,红军经常夜里行军。为了隐蔽,行军中不能说话,更不能生火,“一宿一宿地赶路,要是不及时通过一些地方,就要被敌人包围”。
白天,战士们被迫在山上挖坑躲起来,连马都知道趴下躲在树林里,等敌人走了再站起来。到了晚上,东北的冬天气温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战士们却不敢生火取暖,大自然有时比敌人的机枪大炮更可怕,“在雪地上撒泡尿,瞬间就能结成冰”。敌人的追剿让很多战士身上的衣服都破成了布条难以蔽体,很多人还穿着薄衫。加上缺医少药,不少战友被冻死了,活下来的人也大都留下了冻伤。
比严寒更可怕的,还有饥饿。严酷的环境下,解决温饱是不敢奢望的事情。一次,周淑玲所在的部队遭到敌人围困,由于兵力悬殊,部队难以突围,只能和敌人僵持。四周被敌人围困,战士们无法出去打猎和挖野菜,只能用现有的食物维持。分给周淑玲的食物,只有一根萝卜。整整过了一个礼拜,部队才成功突围,周淑玲就是靠这一根萝卜度过了整整7天,“说出来你们可能想象不到,那几天是靠喝尿活下来的,实在饿急了的时候还吃过土,要不根本活不下来。”
“来之不易!那时候太艰苦!”老人连说了三个“来之不易”,那个年代,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
6位亲人牺牲在战场她被鬼子扇耳光死里逃生战争的残酷往往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周淑玲至今记得,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虐杀,宝清县城外的山上到处是开膛破肚的百姓尸体。侵略者到了惨绝人寰的程度,吃大米饭也要被当成“经济犯”处决。
村里,一个女孩在家吃了白米饭,吃得不舒服走路时不小心吐了出来,结果被巡逻的日本人发现,被活活摔死……日本人的暴行激起了国人的反抗,周淑玲一家有7口人加入了抗联队伍,“我爷爷周芳禄、爸爸周庆发,还有4位叔叔,当年都是抗联的情报人员”。
加入红军的周淑玲也成了一名侦察员,配合几位长辈,专门搜集日军情报以及联络工作。有一段时间,周淑玲发现,离家不远的土道边每天都有10多辆日本卡车去宝清县城,有20多名鬼子押车。周淑玲判断,车里装的可能是敌军的给养,就把这个消息设法通知了抗联的师长郝贵林。第二天,郝贵林率队伏击了这批给养车,缴获了车上的被装和弹药。
让周淑玲至今回忆起来仍惊心动魄的,是一次危急时刻的死里逃生,她被鬼子连扇两个耳光。那是年的一天,周淑玲的二叔扛回来一麻袋手榴弹,藏在屋里的顶棚上。几天后,当两名战士来家里取麻袋时,正巧迎面撞上了来巡逻的日本鬼子。两名战士迅速撤离,鬼子紧追不舍。
这个时候,机智的周淑玲赶紧爬上顶棚,搬下那个沉重的麻袋,和几位长辈一起将它拖到村外藏了起来,再返回家做好伪装。没有追上战士的日本鬼子又折回周淑玲家,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鬼子严厉地拷打了几名长辈,还狠狠扇了周淑玲两个耳光。
周淑玲一家抗日的事,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一把火烧了周家的房子,还残忍地杀害了爷爷和两个叔叔。周淑玲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死里逃生,鬼子到处张贴告示要抓捕她,她躲进尼姑庵才转危为安。在攻打安宁的战役中,周淑玲的父亲周庆发和三叔、五叔也先后战死,她永远失去了亲人。
回忆起这些事情,老人总是说,中国被占领了,我们必须反抗,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
失去亲人的周淑玲和妹妹相依为命,村里一位老人看幼小的妹妹可怜,把妹妹背走领养,从此下落不明。直到宝清解放,在组织的帮助下,妹妹周淑贤才被找到。
结婚那天丈夫把一捧小米让给她与抗日英雄的爱情坚守了50年儿子李勇介绍,这几年母亲疾病缠身,记忆力和听力都大不如从前,但每每谈起父亲李铭顺,母亲还是思路清晰,言辞准确。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不肯搬出两人生活的老房子,那里充满两个人的回忆。
周淑玲刚到部队时,就在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李铭顺的团当战士,对他满怀敬仰。年11月,在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撮合下,周淑玲和李铭顺结了婚。结婚那天,简陋的新房里只有一捧小米,李铭顺让妻子煮粥吃,自己啃窝头。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新婚时的情景,这捧小米成了周淑玲心里爱情最初的滋味。
婚后,周淑玲成了李铭顺的贤内助兼勤务员,高大的李铭顺教她打枪骑马,她则给李铭顺出谋划策,两人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年冬天,李铭顺当了抗联三军32团团长,抗联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零下40℃,但日本人不停地扫荡,到处寻找藏粮食的密洞,不少粮食被敌人挖走烧掉了。眼看全军就要面临冻饿而死的境地,有的战士坚持不住了,就在地上写上“领导,对不起,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有爹娘,我得回家了”。当时李铭顺勃然大怒,要把他们找回来军法处置。
周淑玲劝住了怒火中烧的李铭顺,“谁都有爹妈,人家愿意干就干,不乐意干你不能强迫人家,更不能伤害人家”。李铭顺听了妻子的意见,“你说的对,枪毙有什么用呢,不就失去了一个同志吗?走就走吧”。
两人在战争年代孕育了4个子女,但有两个不到1岁就夭折了,这成了周淑玲和丈夫心中永远的痛。
解放后,周淑玲和李铭顺都留在了东北工作。年,李铭顺医院,虽然有专职护理人员看护,周淑玲仍放心不下,医院陪同,一住就是5年。直到年丈夫去世,周淑玲仍不愿意搬出两人居住的老房子。
或许是回忆太苦床头放包糖时不时地含一颗晚年的周淑玲喜欢看《新闻联播》,喜欢读报纸,每每看到国家新的科技进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老人总是眯着眼睛笑着拍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你们都是幸福的一代”,老人笑着说。
两个儿子在战争中夭折,老人对后来的孩子非常宠爱,但是也有严厉,甚至有发脾气的时候。李勇介绍,小时候有一次他不想吃饭,老人发了很大的火,“我们打仗的时候,一星期就吃到一个萝卜。皮带、鞋底子都被吃掉了!现在有这么好的饭菜你为什么不吃?”
从那以后,老人经常给儿女讲起抗战时粮食奇缺,靠吃野果、啃树皮活下来的经历。听着抗战故事长大的李勇也养成了勇敢坚强、勤俭节约的性格,“这些故事我将来也会给我的儿子、孙子讲,这就是我们家最大的财富和传家宝。”
在老人的床头柜上,除了放着各种药品和书籍报刊,还有一小袋水果糖,李勇说,母亲会时不时地含一颗,可能是又回想起战争时候的苦难了。
来源:辽沈晚报
云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儿童白癜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