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引水枢纽闸门缓缓提起,千百年来在大坂山两侧流淌着的两条姊妹河——大通河和湟水河终于交融了!标志着青海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引大济湟梦想终于实现!”“年12月14日11时18分,举世瞩目、万众期盼的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正式通水。青海省“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工程倾注着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几代水利人的艰辛和汗水。这一时刻,承载着湟水流域各族群众的期盼和希望的引大济湟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圆梦时刻,海北州门源县青石嘴镇上铁迈村沸腾了!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上百名建设者高声欢呼,见证了经过石头峡水库调蓄的大通河河水改变自然轨道,穿过长24.17公里的输水隧洞,最终进入大通宝库乡纳拉村宝库河流域的历史时刻。”“圆梦时刻,我们看到,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实现通水,来之不易!经过12年筹备与建设,我们反复攻坚,锲而不舍,终于在大坂山麓掘出了个长24.17公里的隧洞,这个被专家认为“地质挖掘难度之大世界罕见”的山体被我们攻下!开创了在青藏高原上首次使用TBM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掘进水利工程隧洞的先例,在水利工程史上创造了海拔最高、长度最长、深埋最大、断层最大、引水流量最大的隧洞建设亚洲之最。为了湟水流域乃至全省的经济建设发展,为了湟水流域多万群众的福祉,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统筹谋划,我们拼搏着。我们看到,梦想已经实现,引大济湟工程蜿蜒的水脉将永远镶嵌在青海的版图之上,泽被城乡万群众!”
大通河水→湟水流域
跨流域调水让万群众受益
“我的家住在大通河畔,这么多年,我看着这项工程艰难推进,这项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湟水流域的群众吃水问题,我们都很支持它的建设。同时,该工程的实施也为我们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在工地上务工)。”门源县青石嘴镇上铁迈村一位马姓村民对记者说。
青海省“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工程,是实现我省东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东部城市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由“一总、两库、三干渠”组成,即调水总干渠、石头峡水库、黑泉水库、北干渠一期、北干渠二期和西干渠,分三期建设。工程建成运行后,每年可从大通河调水7.5亿立方米补给湟水流域,可实现农田“旱改水”6.67万公顷,保障东部城市群万人饮用水、湟水干流各工业园区生产用水、东部百里长廊特色现代农牧业用水以及生态用水需求,将极大地改善全省的水资源配置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为助力我省“三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湟水流域→全省经济发展发动机
到年预计缺水10.7亿立方米
1.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2%,却拥有全省55%的耕地面积;60%以上的粮食总产量和工农业总产值,养育着全省60%以上的人口……自古以来,湟水流域就是青海人烟辐辏、经济繁荣的精华之地,流域内有西宁、海东两个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具活力的青海两大城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湟水流域无疑是决定和带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原动力。在国际上,通常以人均立方米作为缺水警戒线,人均水资源量在至立方米为重度缺水,小于立方米为极度缺水。而湟水流域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立方米和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显示:按照湟水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22.23亿立方米来计算,到年湟水流域需水量将达到23.17亿立方米,缺水10.7亿立方米。尤其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用水刚性增长的需求不断增加,且湟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高达60%以上,远远超过世界公认的40%的合理开发利用警戒线,水资源短缺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从年→年12月14日
调水梦想从提出到变成现实
为摆脱水资源短缺,解决湟水流域干旱山区用水困难,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早在年初,青海人民就将热切的目光投向与湟水只有一山之隔的大通河,一个为破解湟水流域水资源“瓶颈”的大胆构想缘此而生,在大坂山凿洞修渠、从大通河引入清流接济湟水流域的引大济湟梦想从此诞生。巍峨峻峭的大坂山是一个天然的分水岭,其南边为湟水干流,北边为大通河干流。这两条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姊妹河水资源利用程度却有着天壤之别,湟水流域水资源总量为22.23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达到60%以上,而大通河水资源总量达25.5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率仅为6%,潜力巨大。年初,青海省委二届六次扩大会议决定兴建引大济湟综合利用工程,成立青海省引大济湟水利工程筹备处,当年8月8日,0多名建设者怀揣着引大济湟的梦想在大坂山麓展开了会战,用钢钎、铁锤、炸药和坚强的意志向大自然宣战,开启了建设大坂山隧洞工程序幕。但终因投资规模庞大,工程任务艰巨、设备落后、生活困难、劳力严重不足等原因于年8月被迫停建。工程建设虽暂时停止,然再展宏图之雄心未泯。从年开始我省开始大力推进引大济湟工程前期工作,到年水利部、国家计委先后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黑泉水库工程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青海人民引大济湟的梦想逐渐清晰。年9月12日,青海人民期盼了近半个世纪的引大济湟工程再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总投资为7.76亿元的“引大济湟”工程骨干枢纽——黑泉水库工程在大通县宝库峡谷奠基,之后黑泉水库建成运行、石头峡水库下闸蓄水、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全线贯通、西干渠工程开工建设、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通水,青海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想终于实现。关键性控制工程→调水总干渠
攻坚克难实现五个亚洲之最
实现引大济湟梦想,关键在于打通穿越大坂山的输水“通道”——长达24.17公里的调水总干渠隧洞工程。调水总干渠的地质状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此大的埋深和地应力以及异常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同一工程同一地段出现,在目前国内已建成、在建的TBM施工水工隧洞中是罕见的!”采访中,调水总干渠工程建设现场工作组副组长马福印说。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王海平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者们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反复攻关,锲而不舍,开创了在青藏高原上首次使用TBM机掘进水利工程隧洞的先例,在水利工程史上创造了海拔最高、长度最长、埋深最大、断层最大、引水流量最大的亚洲隧洞建设之最。详细来说,调水总干渠隧洞建设在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是亚洲海拔最高隧洞;实现了24.17公里的长度,是亚洲长度最长的隧洞;埋深达1.1公里,属于亚洲埋深最大的隧洞;在长24.17公里的隧洞中,断层达到1.1公里,属于亚洲最大。调水总干渠工程是“引大济湟”工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出口明渠三部分组成。隧洞全长24.17公里,隧洞洞径5米,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5.04亿元。主要任务是从大通河流域向湟水河流域输水。工程建成后,可实现跨流域调水目标,有效缓解西宁市及东部城镇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对于促进湟水流域乃至青海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大通河水→黑泉水库
西宁人是最先受益者
“引大济湟工程的实施,对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12月14日下午,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工程的建设惠及我市市区群众及大通、湟中群众。其实西宁市民是引大济湟工程中最先受益的。年9月,总投资为7.76亿元的引大济湟工程骨干枢纽——黑泉水库工程建设启动,年8月,黑泉水库正式建成投入运行,日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目前已向西宁市日供水5万吨,工程最终达到日供水万吨。年12月14日,通过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的实施,大通河河水已被引入大通宝库乡纳拉村,然后水流将注入黑泉水库,西宁市民更多收益。目前,湟水北干渠一期干渠工程全线贯通,该工程的引水口在黑泉水库脚下,它贯穿大通、互助、乐都,控制灌溉面积30万亩,为沿线群众送去福利。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也让西宁群众受益良多。该估算投资为46.81亿元,总工期60个月。每年将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配置水量1.06亿立方米,相当于为该地区“调来”一条小河,可以极大地改善该地区的资源型缺水问题。工程从黑泉水库引水,渠线经西宁市大通、湟中两县干旱山区,最终到达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并注入大石门水库。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是国家近期建设的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今年国家确定开工建设的2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可每年为西干渠沿线30.05万亩耕地、林地灌溉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生产供水1.84亿立方米,其中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配置水量1.0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配置水量0.78亿立方米,设计引水流量10.67立方米/秒。工程由渠首建筑物、1条干渠、29条支渠以及渠系建筑物和田间配套工程组成,渠道总长.01公里,其中干渠.27公里(隧洞长79.49公里),支渠.74公里。该工程的实施,将对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小言
编辑:木子
点赞一下,我们的新闻会更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好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