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集的地区,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青海民居房屋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风俗、人文生活习性来看的,海东靠近黄土高原降水少,房屋为砖木结构屋顶是平的,可以在屋顶晒东西,海南、玉树、果洛、海北是牧区,有两种住房,毡房和建住房,毡房可以搬动,有牦牛毛做的,是由于牧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建住房是砖木结构。本期《青海视野》带您去了解我省的古民居。
保存完好的
桦林三舍古民居
位于海东地区乐都县共和乡桦林村三社东,是当地居民扎西拉旦家的宅第院落。这所民居现存阁楼和南北厢房各一座,阁楼为土木结构,主体结构稳定,它坐东面西,斩山而建,共有七间,一层进深两间,二层进深三间,建筑结构为栱檩悬前格局。整个宅院木雕精致,阁楼前檐柱硕大,直径约0.33米,楼高约6.4米,楼梯在阁楼南侧。南、北厢房主体仍保持原貌,为平方塔前格局。主人介绍说,此宅地始建于清代末年,已有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显示了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
特点突出的
苏先文土族民居
在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年先村四社的苏先文家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宅院,具有土族民居特点。它呈长方形,南北宽19米,东西长25米,南部无房屋。此民居由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北房和东房各一栋组成。宅院大门为南门,北屋、东屋为平顶土木结构,西为二层土木结构楼房,一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利用地形,将二楼盖在一楼后半部分土崖上。一楼次间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木护栏为悬梁吊柱式样木雕,明间栏板有三组木雕,左间为大象图案,中间为狮子滚绣球,右间为龙图案,次间六组为暗八仙图案。明间为神堂,供奉度母,次间闲置,这座土族民居始建于清代。
简朴美观的
戴有库宅院
此宅院坐落于湟源县城关镇南小十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年),北面紧邻明清老街,其余四周都是城关镇居民住宅。最初建造者已无法查实,戴有库祖辈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一百多年。宅院也是坐北朝南。北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有前廊;东房、西房均为三间,没有前廊。属于清式民间单檐、单坡屋顶式建筑。三开间正面对称,四角为角房,明间为两扇四抹隔扇门,次间左右为单扇格子支摘窗。这种土木结构的建筑多为对称式,东西相互对称,结构布局、雕刻花卉均相同。宅院既简朴美观,又精细考究。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典型的
青海东部汉族民居
湟中县田家寨镇窑洞村内有一座典型的青海东部汉族民居——汪生新民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年),建筑面积.9平方米。此民居为院落式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二进院,黄土夯筑的院墙高7米,基宽2米,用青砖压顶,顶宽0.3米,大门在民居的南面,面宽一间,进深三间,顶部为门楼,属于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前院作为拴马及堆放杂物、草料等的场所。后院北房为起脊两坡式屋面,六抹四扇木板门,大花格子推窗,前开廊。前檐挂落为卷草纹装饰。心间靠后墙放置面柜,前有米柜,左右次间用木板相隔,各有火炕。南房建筑结构及内部设置与北房相同,黄土筑实的平顶屋面。院内中心埋有“中宫”,顶部为砖砌束腰须弥座香炉,仿木灰瓦硬山式建筑,高约1.3米。严实的围墙倍增民居的神秘感,远远看去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木结构完整的郑家楼
郑家楼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大寺村,为当地居民郑祥所有,这座建于晚清的建筑基础牢固,木结构完整,面积63平方米。坐北朝南,上下两层,为硬山式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楼梯位于左侧山墙,是外置楼梯。一楼中开门,明间为中堂,次间为侧室;二楼檐柱上都安装有套方式木窗,内部没有隔墙。山墙、后墙为土坯垒砌,前门面及屋内隔墙皆为木板壁,二楼用木地板铺地,前檐柱有四根通柱。
清代西宁诗人张思宪有诗曰:“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读来颇有一番江南隽秀的味道,殊不知这首诗描写的是高原景致,湟流春涨被誉为西宁古八景,而这种垂杨拂烟、春潮润田也是对青海河湟地区农耕生活的写照。
有藏式风格的当龙家族府邸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松当村当龙社保存着一座清代建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东北面为山、西望尕藏寺、南为称多龙巴。据当地人说,此府邸比尕藏寺的觉囊佛殿还早,当龙家族的祖先是称多地方百户之一文宝百户手下的一个部落长,现居住的是他的女儿。现存建筑为三层石木结构建筑,一层是仓库,二层是客厅、伙房、寝室,三层是单人客房,有着浓郁的康区藏式建筑风格和藏传佛教建筑文化特色。
多囊民居是通天河沿岸的典型实例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仲达乡尕拉村,整个村落有30多户居民,除四户房屋倒塌外,其余的保存均完整。整个村落均为藏式平顶建筑样式,房屋墙体为青石板垒砌而成,草拌泥抹面,村内房屋大部分为三层,门窗均为木质结构,村落中有闭关院和嘛呢石堆,是玉树地区特别是通天河沿岸传统民居的典型实例。
撒拉族民居篱笆楼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地区,以木石土为材料的篱笆楼是当地撒拉族传统民居,因楼房墙体用树条笆桩制作而成,故得名篱笆楼,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从元代开始,生活在孟达地区的撒拉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利用当时林木土石资源,并融合周边藏、汉、回等多民族文化,修建了篱笆楼建筑。篱笆土楼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墙体中间为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同时冬暖夏凉、透气性强。
撒拉族人修建的篱笆楼,吸收了汉、藏以及伊斯兰文化,可以说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同时,这种独具特色的篱笆楼建筑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宁的古民居
据西宁市文物管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文物普查,建在民国以前形成规模的民居在西宁已经没有了,而城区内的穆成功旧居和廖霭庭旧居只是单一的古民居,现在作为文物遗迹保护点。
穆成功旧居是建在清末民初的四合院结构民居,而位于南玉井巷里的廖霭庭旧居,建筑年代为民国后期,为前后四合院带偏院式民居。这两座古民居都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单个古民居。
在谈到我省古民居的现状时,从事古建筑研究20多年的专家张君奇老人感到惋惜和痛心。据张君奇介绍,青海的古民居也是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家院。一般民居都是坐北朝南,一侧房多为3间、5间,中间为正中,讲究对称。这也表达着古代人们的审美理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民居有的被拆除,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改造,完整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见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有人居住,但已经改建过的民居。而且,这些古民居的保护仅仅是民居的主人,民居的修缮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古民居的主人也想改变生活方式,想住进宽敞明亮的新住宅,而古民居也将面临拆迁。而真正要保护的民居要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单个古民居的命运还处在城市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
民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不仅表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随着历史的变迁,古民居将逐渐消失,导致古文化载体越来越少,对社会而言,这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它迫在眉睫。
北京白癜风手术费是多少北京白癜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