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梳理《新青海》月刊的基础上,试图从历史维度与文本实践的角度进行区域与文化精神的总结与再思考,分析民国时期青海本土知识精英如何在区域发展与文化觉中呈现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疆并行交互等多重面相。着重指出民国时期西部边疆文化输入与开发路径,推动了青海与地方社会的文化接触、社会变迁及文化实践的历史进程,筹策边事、开发青海家国同构与地方实践,凝聚出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民族精神与区域精神——“新青海精神”,此精神成为青海社会各民族共臻共存共荣,协同并进与开拓实践的重要内生动力。关键词:《新青海》月刊;民国时期;新青海精神14年抗战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战激情的影响之下,青年学生发表抗战演说、组织群众运动、创办期刊冀树立以文化救国的形象,积极参与到抗战大军的队伍之中。《新青海》月刊即是在此背景之下,由南京的青海青年学子组织成立新青海社而主办,“创刊于年10月,停刊于年10月,年复刊,仅出1期,前后共5卷51期”。青海青年学子在“国难方殷,东北未复”“边防孔急,沦陷堪虞”之际,对家乡的鼎兴改革之事非常热心,这种精神对一般青年学子来说极为难能可贵。思考其原因,生活在西北落后地区的青海青年学子进入内地之后,看到听到学到的耳目一新,思考对比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感触颇深,诉诸文字,探索建设新青海。《新青海》月刊的宗旨“一面探讨青海实况介绍于国人,以冀引起内地之爱国志士,注意到边疆状况,国防情形;一面则灌输内地新文化于青海,以期由此激励,唤醒人之酣梦,促进奋发之精神而共赴建设之途径”就可以体现其精神。由此看出,《新青海》期刊的创办体现着《新青海》月刊社同仁及民国时期旅京青海学子建设家乡的期许,我们将其总结为民国时期的“新青海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忧国忧家,不断努力,奔走相告,呼吁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
首先,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也是建设新青海的希望,更是让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居今日而言开发青海,实当前急务,其负身体力行之责,尤在青年。我青海青年同仁,生于斯境,洞悉底蕴,目击膏壤之未辟,痛念桑梓之荒凉,爰瞻前顾后,群谓为责无旁贷,虽人微力薄,岂可因此不为?”青海青年在建设青海的精神引领之下,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创办《新青海》月刊,在宣传青海的同时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在近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凸显出来,青海青年知道当前的急务,“深望以青年有用之体魄,为不屈不挠之精神,破除一切困难,打开未来幸运之途,青海之前途赖于斯,青海青年之职责在于斯,唯我青海青年之早自觉悟也”。这样,全国各民族能够体现“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地抗击侵略并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正是根植于数千年来深厚积淀的中国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读书人及青年学人“入世”思想下的家国担当。
其次,青海位于西北地区“扼新疆西藏之咽喉”“为西北之屏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岚汀在《如何建设新青海》一文中写道“现在的青海需要建设,是如何的迫切;现在的青海在国防上所占的位置,是如何的重要”。但是青海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况,“青海地居西北要冲,只以交通阻梗,种种建设,莫能进展”,封闭落后,交通不便是国人对青海的普遍印象。由此青海青年提出到“边疆去”应需强大精神支持,“一谈到边疆,便立刻想到那荒凉无人烟的草地,如何能够做起建设的事业?所以莫有坚韧不拔的毅志,耐劳耐苦的大无畏精神”,就没有到边疆去的勇气。青年建设青海的紧迫性溢于言表,青海青年忧国忧家奔走相告,以主人翁意识的家国情怀呼吁建设新青海的精神鼓励着一批批青年。再次,抗战大背景之下中华民族认同在不断加强,当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至主要矛盾时,也是中华民族从民族自在到民族自觉的过程。全国各民族各报刊言论口径一致“慨自‘九·一八’事件发生,东北三省沦陷于日人铁蹄之下,数千万东北同胞,悲痛号楚,靡以自存;我国家同胞,处今日如此阽危局势之下,力既不能御敌,何言云乎自拔”。“‘九·一八’的丧钟,惊醒了国人的迷梦!‘一二·八’的炮声,震骇着各个的心灵!大家都感觉口号标语之不足以救国了于是才换转方向,走向实际救国之路,大声疾呼地到农村去,到西北去!”就是在日本加快侵华步伐、中华民族危机凸显之时,青海青年学生把目光转向成立新青海社及《新青海》月刊的创办。二、调和民族,团结奋进,精诚相爱,促进各民族共臻共存共荣
孙中山先生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首次提出的“五族共和”思想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海青年学子了解青海民族众多,需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团结各民族,在《发刊词》中提到创办《新青海》重中之重的第一步工作是调和各民族。因为,青海“民族问题有待调和者,青海境内,种族庞杂,蒙藏汉回,混同共处,只因种族之有异,风俗语言以致生活习惯之不同,则期间隔阂,自属不免,设法调和其异同,务使各种族间能精诚相爱,痛痒相关,共臻共存共荣之境。惟能如此然后始能谈到青海境内之开发,内地文化之输入,从而建设新青海,增益地方人民之幸福。质言之:即使青海各民族之调和,乃为今日谋求青海上进之第一步工作,《新青海》所负之惟一使命在此”。由此可以看出,《新青海》对调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青海民族关系的主流是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团结奋斗。从先秦、秦汉时期居住在青海的氐羌民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吐谷浑、党项等民族,宋朝时期青海地区的唃厮啰政权,“元明清大一统的局面,从总体发展角度看,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青海民族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生机”,元明清时期青海地区世居民族最终形成。近代伊始,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危机四伏,青海地区在马氏家族的统治之下,出现与果洛、玉树藏族之间及海西哈萨克等民族之间的纠纷,民族问题也较为突出。怎样解决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便成为主要任务,《新青海》月刊的目的也体现于此。青海各民族学子省外求学,聚居在一起,共同为建设新青海而努力,并且更加知道青海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因此确定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创办《新青海》的第一要务成为必然。《新青海》刊登了大量与青海民族相关的文章,如《肺痨性的藏青康问题》《开发西北与青海之蒙藏民族问题》《青海蒙古六部二十九旗调查》《青海玉树二十五族区分调查》《青海环海及黄河南北各藏族区分调查》《解决藏事之途径》《青海蒙藏两族的经济政治及教育》《青海之蒙藏问题及其补救方针》等。《新青海》的创办者也由不同的民族构成,作为第一届庶务干事的穆建业(回族)等,思考中华民族怎样突破危机,唤醒中国回民,以倡导回民教育为宗旨,还创办有《突崛》月刊。此外,藏族社员有洛桑香趣、才让端智等,蒙古族社员有英巴等。从新青海社的社员群体就可以看出青海各民族青年学子都参与到《新青海》期刊的创办发展,思考建设新青海,是加强民族团结的体现之一。从长远来看,经过在外求学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宣传,认识其重要性,民族矛盾将进一步得到调和,外出求学学生返回青海后进一步促进青海各民族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各民族共臻共存共荣。三、文化输入,学术交流,勇往迈进,互动内地与边疆文化
《新青海》的作者认为,应将开发青海文化放入西北开发的大环境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失败,最大的因素是文化落后,“西北各省聚汉满蒙回藏各族而居,语言歧异,礼俗相舛,信仰庞杂,历代政府取羁縻政策……今欲统筹建设,则必是非各执,无以为理,故必促进文化统一民族精神,然后始能与以为政”。在国际国内局势之下,要谈复兴中国,需提西部开发。但大家都知道西北现状,民国时期陕西、甘肃、青海各省文化“甚为废堕”,教育落后,学校不闻诵读之声。所以,开发西北的首要目的是发展西北文化,开发青海的首要目标也是发展青海文化,《新青海》中有不少关于文化输入、学术交流、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互动分析,具有一定价值。一是发展教育。一个国家永谋安定发展之策,一定要振兴教育,以文化团结民族、统一边疆民族思想和意志,一定可以永久巩固。而改进青海教育则具有重大价值,青海教育非常薄弱,所以应加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农业教育、工业教育、乡村教育等。总之,改进青海教育的方针,需要避免中国教育以往的错误,重视中华民族性,重视每个民族,“根据历史的背景和社会的环境,又不悻教育原理,衔接现代教育思潮的进展,更须求合于经济的原则,以定改进的计划”。二是推动文化机关的发展。加强与各民族知识分子的联合,只要愿意担负发展文化相关的工作,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或是有志于开发西北各地区,青海要有组织地引进,并且让其担负文化工作,在各文化机关发展建设事业,达到促进青海文化的发展。三是语言文字的影响。青海藏族、蒙古族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时人统计能够做通译工作的人数非常有限,更不用说精通几种民族语言了。语言不通影响民族文化的交流,有人也提出统一为一种“注音符号作为语言文字的媒介,虽没有具体实施,但可以看到语言文字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应大力加强各民族人才的培养。四是改进各民族宗教信仰。蒙古、藏、回各民族,虔诚信仰宗教,宗教是民族政治的原动力,时人认为“切不可扶杀西北民族之宗教,应使西北宗教之领袖,阐扬其教义,与现代文明日相接近”。《新青海》提出青海文化学术之须竭诚输入,因为青海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导致文化落后,瞻仰东南,差距之大只有望洋兴叹。“同是中国地也,同是中国人也,然其文野差别,有如霄壤,焉能使人无惶愧于心?”“我青海人民,既为中华民族,观其天赋资质无所差,体魄精力亦非弱,何忍甘于自堕而不悟,致遗国家民族之缺憾?虽因环境之不良,有此落伍之结果……惟就力之所能及,勇往迈进。焉知终不如人……竭力而为诚心输入内地之各种新文化于青海,冀沟通融化而平均发达”。最终目的是达到中央与地方消息畅达灵通,内地与边疆文化沟通调和。四、探讨实况,开发青海,筹策边事,新青海精神促进地方建设
《新青海》在《发刊词》中提到的创办期刊的第三点目的是对“青海实况之须探讨研究”,其原因“正是三十年代初各种严重交错的危机导致西北地区政治地位上升,经济开发的时机被大大提前”。具体怎样探讨,继续呼吁青海青年同仁,“既关心于青海之前途,有志促进其开发,倘不将青海社会之实况,就其个人之所知,述其心得为介绍,且加探讨研究,俾为地方改进之贡献,边事筹策之参考,以及为国人研究之资,实犹难免无隔靴搔痒之弊。故本刊材料,多采取青海写实,以重实际”。民国时期,青海迫切需要建设,“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生命线是寄托在未开发的处女地;处女地的开发繁荣,是整个国家的繁荣,也就是国家生命线的延长,所以我们要整齐我们的步伐,统一我们的奏调,拿定我们的决心,锻炼我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青海经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交通“交通为文明之母,财政之利器也。青海极于西陲,山川间隔,道路梗塞,欲政治建设之有所发展,移民移兵,筹建工厂,提倡农业,非先便利交通,不能为功。”首先,关于此时青海交通发展,有人设想发展国家经营的陇海线,陇海线是西北大动脉,轨线虽然没有到达青海,但从兰州到青海仅数百公里,假设能建成此线,青海和兰州接轨就能带动西宁的经济发展,也能继续延续湟源、青海湖南岸、盐池、都兰、柴达木,还可以进入新疆。这样刚好和孙中山的建设西北计划重合,是所谓的兰州婼羌线。这条铁路线假设能够建成,不仅能带动沿线地区的牧业、农产、渔盐业的发展,还可以进入西藏,加强青藏地区亲密的关系。“若目前因于经济之关系,不得完成,则此数路,以筑成公路为要,俾便将来于修筑铁路时,即公路加以修改可也。”其次,邮政作为当时新兴的路线,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可以最快地连通信息,而“邮政之现状,近由西宁只可南通至拉萨,西北通至都兰”,线路较少,依经济建设情况,可以随时增加。此外,为了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所需,关于当时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电报、无线电、航空事业,呼吁青海省积极筹备。从地方政府经营者的角度来看,面对青海“羊肠鸟径,深山石,行且维艰”的交通现状,仅个人求学行走都非常艰难,更不要说青海最重要的一些商品运输问题。在《保送青海学生赴沪求学之经过》一文中提到,从西宁到兰州无汽车等交通工具,仅骑马便需5日,到兰州之后,旱路不通,冒水道而东下,途经宁夏、包头、北平、天津、南京,此次行程数千里,费时两月余。面对青海这种交通状况,所以当有学者提出相关的具体措施为“青海初步建设,境内公路、小道,允宜早为划分修治,俾有获益交通,故应将县与县之间,村与村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蒙旗与蒙旗之间,所有道路,以碎石铺之,修理完善”,其原来的路线需要修缮的,水陆并治,使来往的行人不再有“行路难”之叹。关于城区道路,应以碎石、木块、炼砖、地沥青、三合土、柏油等铺就,达到坚固美化的效果(二)开垦荒地、奖励农工、开发水利民国青海设有垦务局,但大多数民族以畜牧为主,土地面积较大,荒芜土地多。所以,首先,面对饥民及移民垦拓之事,政府应确定经营计划,购买先进机器和农具,将土地划分定界,分为民垦和兵垦。对于城市的无业游民,政府应该收集雇佣,解决土地的耕种问题,进行收租,让荒地有人耕种,解决饥民问题。而有富商、贵绅、官僚争相承领,可以按具体情况放垦。这样,可以解决部分有利于农耕地区的蒙藏民族从事农业、垦地和农场活动,提高生产力,解决急缺的粮食问题。其次,因为青海的畜牧、森林、垦地、矿产等都是富民主要来源,仅政府无法全面筹措资金开展,所以需要奖励农工生产,施行保障农工法,提高农工的地位,组织各种农业工业试验场,农工展览会、农工合作社,促成农工团体的一切措施和农工卫生得以改进,达到农工生计的富裕。此外,青海为三江之发源地,全省河川、支流众多,可惜人民力量薄弱,开渠工程巨大,费用拮据,不能很好地灌溉田地。时人论西北水利“西北非无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为民利,乃为民害,旱则赤地千里,涝则淹没居民,无地可潴,无道可行,人固无如水何,水亦无入人何”。所以,需要加大行政区域内农垦地区水渠的建设,根据水源引出支流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灌溉便利。有些难以到达的地方,也可以兴办井渠,目的都为增加农产,解决新移垦民困难。另外,政府还应重视发电,利用青海水资源优势,购买大批发电机器,造福青海。(三)改良畜牧青海民族多从事畜牧业。但也需要规划,畜牧何种家畜,数目多少,定其牧场大小,避免草少畜多或草多畜少的情况发生。最主要的提倡畜牧事业,引导人民,改良畜牧方法,对于家畜的饲养和管理,应该时时留意新方法。当时各国在工业上以皮毛最为需求,我国出口最多的也是皮毛,青海对于游牧加以改良,可以增加游牧民族的收入。(四)培植森林森林为建设带来的主要材料,对于交通居住都是紧需之物,阴郁茂盛可以改变气候、改变地性、消减疾病疫情、预防天灾。而青海地处高原,森林较少,大山多童色濯濯,旷野显原,干旱、冰雹灾害较多。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督促人民凡山川、阡陌、沼泽等空旷的地方,应分段栽种,还应在新垦的田径、道路两侧牧场附近、湖泊周围等种植,栽种之后严格保护。(五)开采矿产,振兴实业我国地大物博,矿藏丰富,西北地区又属青海五金煤炭资源最为丰富。以盐、金为例,茶卡盐矿,年产三四百万斤,均由驼队运输到西宁各县,大部分畅销陕甘。西宁湟水流域,黄河支流及大通河各地均产金砂,“居民用土法开采,年产一万英两”,其他各地都有产区。如果能用新方法和机器开采,对国家可以增加原料供给,对青海地方可以增加财政收入。青海是农牧地区,实业不振急应努力。全省货物全部由外传入,比其他省份价格昂贵,青海县区越多,需要的物资越多,再加移民垦殖,需要较大规模的公司。出入青海的货物,如皮毛、布帛等,需要大量流通。如果不振兴实业,市场价格不稳定,会导致市面恐慌,影响民生。所以,振兴实业如开渠、采矿、制皮、纺织等方面都应不断改良。积极保护商运方面,使用骡马骆驼运货的改为汽车,以提高利用效率。并建立合作式各大公司、商场等以促进百货的流通。对于实业人才必须努力栽培,达到能制造国货或者土货,所有振兴实业的措施都应达到畅通货物的流通。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rc/1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