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尕布龙到大通县桦林乡去检查工作,快到中午了
还有不少机关干部表示,现在全省全市干部群众都积极投身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尕布龙同志作为一位副省级干部,十余年如一日,像一名普通职工一样为绿化南北山而操劳,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令人敬佩而且感动……
也许有人不信,但却是事实在几十年间,作为领导干部的尕布龙无数次下农村、跑牧区,无论在什么地方吃饭他都要付钱,而且要付三个人的钱;一份是他个人的,另外是司机和秘书的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子搞调查,中午在村干部家吃了一顿饭,他要付饭钱,村干部硬是不收无奈之下,他也不再坚持但车开出村头之后,他还是将算好的西宁晚报热线电话20元饭钱托人带了回去他说,这不是一顿饭的小问题,战争年代,我们党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心一意为人民,才打下了江山现在搞现代化建设,更不能多吃多占老百姓的,多吃多占养成自然,就会败坏党风,丧失民心啊
青海各族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尕省长的,而且他给我们树立的精神丰碑将会激励更多的领导、更多的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杨牧飞告诉记者,他的工资虽比别人高出许多,但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农牧民,他对自己生活上的苛刻会让人感到他可怜、他寒碜平时不敢多吃点肉,不敢多穿一件新衣服,但为了救助那些处于危机中的贫困农牧民群众,他却出手大方,为了他们哪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都会舍得他的工资因此而总不够花,生活极端简朴那个时候,西宁晚报数字报刊他仍然抽的是四、五块钱的纸烟,蓝布中山外套已洗得发白,衬衣上打着补丁
初春的早晨,记者来到省人大行政处杨杰的办公室,提起尕布龙,他眼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悲戚,他说,我曾给尕布龙当过多年司机,我觉得,不论处在什么位置,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在尕布龙的心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普通百姓,关心群众疾苦是他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
还有一次去海北草原州县领导得知尕布龙副省长要路经一个牧业点,就吩咐下面的人在那里准备一下,接待他吃午饭,还特地宰了只羊但当尕布龙几个人到那里时,负责接待的人尚未赶到帐房前、锅灶边几个人正在忙碌着他上前故意问:能不能给我们一点饭吃,我们都饿了有人回答:不行,我们在等省长,这些吃的都是为他准备的西宁晚报百姓热线他又说:省长也吃不了这么多,你们就给我们一小块羊肉,给一点点面,我们自己揪点面片吃,行吗?那些人同意了他就开始亲自做面片,做好了面片,等吃完后,负责接待的人才赶到当那些正在烧火做饭的人听说刚才做面片的人是尕省长时,顿时面面相觑,而尕布龙却开玩笑地说:没有什么,说不定你们做的面片还没有我做的香哩,不信,你们尝尝于是引来了在场所有人的爽朗笑声
家里成了牧民群众的招待所
为帮助乡亲们自己舍不得多吃肉
人物档案
2002年起,他得知家乡永丰村的残疾户的女儿银卓玛因家庭困难失学时,就主动提出要资助这个孩子上学,直到这个孩子读到了中学2005年他得知家乡有两户住房困难的家庭,他就帮着跑前跑后,争取资金给那两户人家各盖起了三间房子西宁晚报电子版2006年札汉口学校刚刚维修好,他去学校查看时,看到教室内取暖设备欠缺,就用自己的钱购买了三台火炉,第二年又给这个学校的12间房子做了封闭
2001年5月他去北京参加了“保护母亲河”的会议,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我们看到这位荣获首届“母亲河奖”的古稀老人——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这位蒙古族老党员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国观众,人们称他为“两山老愚公”他把这次荣获首届“母亲河奖”的两万元钱全捐给了南北山指挥部
跟尕布龙干了10多年农村牧区工作的原建设厅厅长简顺生曾告诉媒体记者,尕布龙家的“牧民店”里,几乎天天西宁晚报订报电话有人,那时,为了让来治病的牧民们及时熬中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每月尕布龙用自己的工资给“牧民店”买300斤面粉,每年要买6吨煤,每天要做5锅面条尕布龙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单独开灶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不配做人民公仆这是尕布龙对许多人说过的话一位乡干部向另一位挤了一下眼睛,那位乡干部会意地去准备午饭他发现后问:怎么了?乡干部答:我们准备了个尕羊,挤个眼睛就是让他们快去收拾他听了,一下火了:你们这样挤眼睛,一年要挤掉多少只羊哩?说完起身执意要到附近饭馆自己去买饭,乡干部无奈,只得去做了一锅面片
西宁市位于湟水河谷地,夹在光秃秃的南北两山中间,一旦刮起风来,两边荒山上的沙土横扫西宁,市民饱西宁晚报订报电话受风沙之苦为了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美化西宁,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将西宁市四周的各个荒山绿化任务分片包干给省直机关各厅局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还想为人民多干些事情,组织上就让他担任了西宁南北山绿化专职常务副总指挥,尕布龙正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治理南北两山生态环境、改善西宁人生活质量的历史舞台,而且一干就是10年
1985年,青南高原遭受了特大雪灾,他作为全省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在唐古拉山指挥部前线海拔5300米的高地上整整忙碌了一个星期,等他从山上撤下来时,脸色已变成紫色,呼吸极度困难,感冒引起的肺气肿险些要了他的命由此尕布龙落下了肺气肿的后遗症此后只要到高海拔地区他的肺气肿就会发作,就会西宁晚报报数字报刊使他面临生命危险后来他感到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他却很少去住院治疗,万不得已的时候,他就去医院开点药,到机关医务室打吊针打针时宁可自己坐在凳子上,却总会把病床让给别人
曾经有好心人劝他,你工作了几十年,为公家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退休了,该好好过几年舒坦日子了尕布龙回答: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再出最后一点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此,他全面负责两山的规划,具体实施水利设施的建设,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南北两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那年春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尕布龙早上7点就已在山上,等民工们青海西宁晚报上山时,老人已在那里干了快两个小时挖树坑、扛树苗……他满身泥土,再加上那顶破草帽和那双旧帆布鞋,俨然是一个老农民民工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跟着他紧张地劳动起来中午,他和民工一起用工地上支起的大锅,熬老茯茶喝,吃自带的干粮,一直干到傍晚时分天快黑的时候,他才站在山坡上用沙哑的声音喊:大家收工吧喊声刚落,众人只见他那高大的身躯瘫倒在地上,他累倒了,有人为此流了泪,更多的人跑上去把他从山坡上抬了下来……
一位林业厅的退休干部,寄来了一篇当年他写的关于尕布龙同志先进事迹的文章《情系高原万木春》,他在信中写道:尕布龙同志不但是影响青海的历史人物,而且是践行社会主西宁晚报新闻义核心价值的典型人物,青海各族人民团结的典范
据尕布龙的秘书杨牧飞、司机杨杰介绍,十几年来,仅他们从尕省长家护送到医院就诊的贫困农牧民患者就有3000多人,其中相当一些人在病重期间,尕省长曾亲自在他们病床前守护过
尕布龙所做的一切,既非受命于人,更不是做样子,完全是出于自觉自愿当他为那些素不相识的草原牧民搭床设铺、管吃管住的时候,支配他行为的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对人民群众疾苦深切关注和同情的情怀这种情感,是一个领导干部与普通老百姓之间深厚的血肉之情
就是他们,这些年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终极目标,带领全省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为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实现小康努力奋斗,为建设生活之城幸福之城殚精竭虑青海省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讯 “一个心内没有自己的人,人民将永远怀念他”蒙古族共产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就是这样的人他,身居高位却长期和普通民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在自己的家里支床设铺,无偿招待从大草原来西宁治病的牧民;他,跑遍青海几乎所有的乡村,心中时刻牵挂群众疾苦,是党的群众路线忠心耿耿的实践者;他,在职在位时从不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直到现在女儿还在海北草原上放牧;他,从领导岗位退下后,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常年挖坑栽树,以自己的生命染绿西宁的大美山川……——追忆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直到现在,女儿仍在老家放牧
很多百姓都说,南北山有这样的指挥官,西西宁晚报地址宁有福了!青海有福了!当人们漫步于两山的绿荫之间,享受着这高原上难得的生态景观时,不能不向尕布龙这样的省级领导致以由衷的敬意
尕布龙在担任23年省级领导期间,他至少上千次下到全省各地的农牧区搞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全省几乎每个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哪里发生雪灾,哪里出现疫情,哪里的农牧民群众闹饥荒,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他下乡总是轻车简从,从不惊扰基层干部和群众每次下乡前,除特殊情况外,他从不向当地党政领导打招呼,更不允许通知基层接待而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和秘书、司机同居一屋,只要有一普通房间、三张床就行,吃饭越简单越好
他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一次到民和县满坪乡扶贫点去检查工作看见路边一个破旧的庄廓就走了西宁晚报广告部地址进去眼前的一切让他心痛:屋里一贫如洗,土炕上只有几片破旧毡当他手握陈老汉那只枯干柴般的瘦手时,心里顿觉一阵酸楚当晚,回到省城的他失眠了第二天,任别人怎么劝说,他将家里新一点的6床被子全部捆好,放在轿车上,让司机给陈老汉送去
媒体记者曾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拖勒景乡永丰村采访了尕布龙在牧区的家村干部告诉记者,30多年前尕布龙在黄南州任县委书记时,妻子华毛是全村的劳动模范有一次,她在生产队牛场挤奶,被受惊的牦牛踏伤了腰骨,成了半瘫痪,家务的担子全落到正在上学的格格丽身上为了接替阿妈放牛,同时照料阿妈,她主动退了学,拿起了牧羊鞭前几年,很多村民看到格格丽全家当牧民,就劝她:“你阿爸是副省长,身边又西宁晚报热线电话没有家里人,随便找个理由,可以解决户口,进城工作,你小两口为啥还舍不得放下牧羊鞭?”格格丽总是说:“阿爸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草原,建设牧区,虽然牧区自然条件艰苦,总要有人来建设如果牧民都进城,草原建设、畜牧业生产由谁来发展?”
他们中有省级干部,有市级干部,有县级干部,有一般干部……
有一次,他去二十里铺拉云杉苗子,早上6时就出了门,本想中午赶回指挥部吃午饭,可因修路堵车,早过了吃午饭的时候,苗木还没装好,饥饿难耐的他,跑到一个老乡家里想要点洋芋充充饥可能是他满身泥土的样子令人生疑,竟被老乡没好气地给赶了出来事后,那个老乡得知来他家讨饭的是原副省西宁晚报网长尕布龙时,后悔得捶胸顿足
百姓谁不爱好官
当年媒体记者来到他家采访时,省政府大院内的省级干部住宅楼里,上下两层复式楼里摆放着11张床铺,客厅里并排放着着4张陈旧的课桌,桌两旁摆着40把椅子,这种陈设让记者非常吃惊,要不是看见来省城求医的8位藏族牧民正围桌吃饭,记者们还误认为是个临时会议室这就是尕布龙几十年来,接待了无数有困难的农牧民的家
永丰村的干部说到这些,他们的眼底就会泛起泪花,他们讲述的口气和眼神就是在向一位人民的好公仆感恩,他们朴素的陈述中,无数次说着“好领导、好人”这些词,我想,正是尕布龙做的这些平凡的事,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凡是了解尕布龙的人都知道,为了那些来自农牧区的贫困群众青海西宁晚报,他的住宅几乎变成了农牧民的“住院部”和“招待所”他的家里没有沙发,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是在各屋里摆了十几张简易板床,每天都要接待少则七八位,多则几十个来自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他们大多是因为贫困而住不起医院或无钱看病的患者,而其中好多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但是几十年来,他始终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甚至负担医药费
一位老教师亲自来到报社,向记者递送了一份厚厚的资料,其中有剪报,有打印稿,还有手写稿,全都是关于尕布龙同志的事迹
蒙古族,1926年生,青海海晏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海晏县统战部副部长,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青海省畜牧局西宁晚报电话局长,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副省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人物点评
他有一个侄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专,工作后又通过自学考上了大专由于工作出色,单位领导研究决定要提拔他当副处级干部当他们为此请示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就因为他是尕布龙的亲侄子吗?不要提拔,还是让他搞业务,提拔的岗位留给别人于是侄儿单位的领导就此作罢
尕布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0月8日凌晨4时50分在西宁逝世,享年86岁
当有人问起30年来“牧民店”里共住过多少人时,尕布龙说:“我自己也搞不清住过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养育了我一辈子,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为他们尽点责任西宁晚报数字报刊”
高原的春天,寒气仍然逼人那是二月的一天,山里狂风大作,他本来就有点感冒,干了一天的活,累了,支持不住,就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收工时,人们才发现他不见了,便到处寻找,等找到时,他已被那大风裹卷而来的黄土给覆盖了一层,身上、脸上、耳朵、鼻孔全是土第二天,他感冒加重,脸色发青,肺气肿老病又复发了,司机小赵和为他做饭的厨师看他病得不轻,就劝他去住院治疗他却在医务室打了吊针后,又来到山里带领他的专业队干活
青海各族人民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这位既谦卑又高贵,心里一刻也放不下百姓、放不下党的事业的好干部、好领导、好公仆因此,当西宁晚报开展评选影响青海历史人物活动后,他的名字在推荐榜上就一直没有下西宁晚报数字平台来过——名列第一
这样挤眼睛,要挤掉多少只羊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就说:“我们的班子好、干部好、各族群众好”
永载西宁史册的创卫、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玉树重建、西宁南北两山绿化、青海逆势上扬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在高海拔72万平方公里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热心读者陈家辉先生说,1989年自己在市上负责机关的绿化点工作,与尕布龙副省长接触较多,他每天背着水壶和干粮步行上山,挖坑、栽树、浇水,中午靠在树上喝口开水,吃干馍馍下山前,一棵树一棵树地检查是否浇水了一看到西宁南北两山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绿树成荫,马上就想到了原副省长尕布龙同志
尕布龙西宁晚报报电子版说,权力来自百姓只能服务于百姓,而不能以此谋取私利给他当过多年司机的杨杰说:尕省长对自己的亲属,对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太严格了,秘书司机们从没有人借他的名义谋过私利,亲属当中没有一个人因他而沾过光,他也从来不让他们沾光
看着两座荒山一点点变绿,尕布龙打心眼里感到高兴绿化工作到了2001年时,规划的五万亩绿化区内的41个绿化小区已绿树成荫,累计完成四万多亩造林工程,栽植各种乔灌木树种4000多万株,其中3400多万株树木已经成活,这是西宁1989年以前40年间累计造林量的3倍人们都说,假如没有尕布龙,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是能栽下这么多树,也绝难成活就是成活了,也绝难保住那时,尕布龙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了
尕布龙
…&hellip西宁晚报电子报;
尕布龙同志为何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如此热烈的推荐,在此,我们要讲述的是,青海大地上一个像牧人一样的省级干部
他是南北山绿化的大功臣,是青海百姓的福星
10年中,尕布龙泡在南北山林区的劳动日达3520天,而且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亲自上山值班,10年来从未间断我们可以想象这十年的每一个春节,当西宁城内鞭炮齐鸣,夜空之上映现五彩礼花,家家户户围在餐桌前团圆时,有一位老人,却孤单地守护在南北山的林区中,望着山下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在这10年中,尕布龙没拿过一分钱的报酬那些年,绿化办公室给他补助了2800元,他用这笔钱买了树苗栽到南北两山
他是省级干部,但他的女儿却在老家放牧;
他下乡没有前呼后拥,夜里和司机、秘书西宁晚报电话三人睡一屋
还是好干部多
有一次,海南州一个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了急性脑膜炎,情急之下,这个牧民首先想到了在省上当领导的尕布龙,就把孩子干脆送到了尕布龙家里因为在他心目中,尕布龙救不了孩子,孩子也就没救了那天晚上9点孩子送到尕布龙家,10分钟后就被送到了医院在进行抢救的10个小时里,孩子一直昏迷不醒,尕布龙像守护亲孙子般一直在抢救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孩子转危为安时,他才悄然离去事后,那个牧民感动地流着眼泪说:省长,是你救了我的孩子的命啊!而尕布龙却说:不是我,是医生救了你孩子的命
近期西宁晚报推出的评选影响青海历史人物活动后,短短几周就有3000多位市民不约而同地郑重推荐了我省原副省长尕布龙同志,他们都为这位蒙古族老党员青海西宁晚报十余年如一日绿化南北山、为高原古城改善生态环境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一段时间来,晚报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微博留言不断
那时,他已担任省级领导了,许多人劝他将家属转为城镇户口,他没表态:后来,当他升任为副省长后,有人提醒他将家里人迁到省城,给仍在老家放羊的女儿安排个工作他还是没表态,直到现在,老伴已经去世了,女儿仍在老家放牧
2003年,尕布龙从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但他却不忍心放下那些亲手栽植的林木,每天仍然自带干粮,不要任何报酬,去看护山上的苗圃,仍然去和民工们一起劳动……看着他像个老农在那山坡上劳作的情景,你能想象这是位在省级领导岗位上任职23年之久的领导吗?他把西宁晚报广告部晚年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两座荒山的的绿化十年来几乎天天都在南北山的沟沟梁梁上奔波,冬天看防火,秋天看管护,天旱了察看浇水情况,下雨了看防洪措施
他以服务群众为荣,家里成了免费牧民旅店;
可谁都不知道,他平时就只有两套换洗的普通外衣和内衣,床底下有一双八成新的皮鞋,一双布鞋,车的后备厢里有一双雨靴,简陋的衣柜上放着他下乡或去南北山栽树时用的一双军用胶鞋,一件大褂,一顶草帽这次会议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推开他卧室门的那一瞬间,都用一种诧异的目光和神色打量着省长卧室,这里只有一张硬板床,一套被褥,一个枕头,一套洗涮用具搁置在那简陋的衣架上,在场的记者都不可思议地摇摇头
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为人民的利益奉献西宁晚报招聘信息一切,既是理性的信念,也是自然的情感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才可能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尕布龙的模范行为,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思想内涵
一些机关干部和老干部一再向我们建议:“河南有焦裕禄、西藏有孔繁森、湖南有郑培民、云南有杨善洲、我们青海有尕布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身边的榜样,尕布龙是一个真正的没有争议的典型,是一个‘心中时刻装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榜样”
他的晚年时间都去哪了
许多离退休老干部给报社打电话,不仅提供采访线索,还提供了尕布龙同志生前珍西宁晚报新闻热线贵的工作照片他们说,尕布龙同志是这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榜样式人物,值得让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以推动青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他是一位像牧人一样的省级干部;
他不论在哪里工作,心中都装着乡亲,想着乡亲,对家乡的每一户乡亲的家境都了如指掌因此在南北山种树时,他就从海晏永丰村运羊粪到南北山林场,为了不放空车,他用自己的钱,在西宁给村子里最需要砖瓦的人家买一车砖和瓦,拉到海晏永丰村,再从羊圈里把羊粪拉回西宁接受了他捎来的砖和瓦的乡亲们,给他钱时他就生气地拒绝每当这时,乡亲们就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两山绿化初期,经过反复策划他决定成立一个绿化专业队专业队由他全面负责,并西宁晚报广告价格和民工们一起劳动,一起吃中午饭所不同的是每天都比别人上班早,劳动却比别人多民工们说,你过去当的是省级大官,现在负责个绿化专业队,连个生产队长都不如尕布龙回答:那都一样,当过省长的人不见得能当好生产队长,这方面我还要向你们学习哩
尕布龙一生没有亲生儿女,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是养子、养女,儿子一直是一个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女儿一直在草原上放牧,守护着一片家园牧场
这些群众心目中的好官有的信念坚定,一心为民;有的勤政务实,成绩卓著;有的敢于担当,善于工作,危急时刻豁得出;有的为了集体利益,不畏风险,拎着乌纱帽冲锋陷阵;有的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事业如山……
凡是来“住店&rdqu西宁晚报广告部地址o;的牧民,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半年,感觉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妇患肺病,想到西宁治疗,因家中困难,害怕付不起住宿费,不敢来西宁他们打听到尕布龙家有个“招待所”,就住进了他家在8个月的治疗期间,尕布龙亲自给他们联系医院,找医生,钱不够时主动垫付夫妻俩肺病痊愈返回草原时,流着眼泪对尕布龙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龙说:“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为你们干点事是应该的”
今天,我们向大家推荐的是一位深受全省各族人民爱戴的好干部、好领导——已故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
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