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视野寻踪已经消失的西宁老牌坊

牌坊亦称牌楼,是一种美观的标志性建筑。

据《西宁府新志》记载,仅清乾隆年间,西宁就有各种牌坊六七十座,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宁尚有牌坊十余座,然而时至今日,这些牌坊大多已不存在,西宁古城的这些牌坊建筑风格如何?它是怎么消失的,众说纷纭。

本期《青海视野》带您走进昔日雄奇的牌坊。

历经二百年风雨侵蚀的城隍庙牌坊

城隍庙牌坊在西宁古城西北侧,因规模宏伟的城隍庙而得名。在耄耋老人赵青槐的记忆中,城隍庙坐北朝南,临街正门为青砖磨砌须弥座基,三楼牌坊高低错落,椽、枋、斗拱及吊垂都是由砖雕成,三楹半圆拱形门,中间的门比两侧高,红漆的双扉门扇,老人记得中间门扇上还有八十一颗泡钉及一幅铜质兽首的门环,工艺精湛。整个牌坊高约六米,宽十二米,从远处看,庄严肃穆。牌楼柱洞间,有前后八根斜撑木,以石蹬衬挡,预防地震与狂风。此牌坊造型十分匀称,彩绘绚丽悦目,经二百年风雨侵蚀与地震,榫卯结构仍然紧密如初,可见当年木匠高超的技艺。老人说,平时山门紧闭,逢初一和十五祭祀的时候香客游人如织。牌坊年尚存,年被人为破坏。84岁的张国清老人清楚地记得,城隍庙拆除时她正坐在门口,只听“轰”一声响,老牌坊消失了。

典型的明清建筑文庙牌坊

西宁文庙又称孔庙,是西宁的大庙之一,其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工艺高超,是一座完整而典型的明清建筑群,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珍贵文物。赵德琰先生曾在《城中区文史资料》中阐述,文庙位于府门街今城中区文化街。解放前文庙一直完好,临街庙前中间以青砖砌成的大照壁与墙连接成封闭体,两侧面东西设两座牌坊门。年间,当局为拓宽道路,将两座牌坊门与照壁均后移三米,照壁东西两端坐北向南竖立两座小巧玲珑的木质牌坊,改建后的门楣上各镶嵌刻字匾额,东面书有“道冠古今,”西侧题为“德侔天地”。

文庙第二门,建于清乾隆六年,为木结构四柱三楹三楼歇山顶巍峨高耸的大牌坊一座,高约十二米,面宽十五米。斗拱采用单翘重昂七踩斗,边楼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各楼斗拱参差变化,灵活有序。飞檐挑出,翼角翘起,玲珑精巧,古朴雅观,堪称西宁古建筑的精品。据说,牌楼的四柱竖于础石之上,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大风、地震摧摇,竟然巍然屹立至解放后,以后遭人为拆毁,令人十分惋惜。

被作为毛纺织作坊工间的百子宫

位于府门街的百子宫牌坊,在今天的文化街西口北面,这里清代建有“百子宫”,占用了现在北大街小学部分校地。旧时百子宫大殿厢房曾被作为毛纺织作坊的工间、宿舍。临街庙门,是一座木结构中型牌坊。解放后因扩大学校,于年春将该牌楼搬迁到北山寺土楼观山门下。“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

环境幽雅的北斗宫

西宁古城的北斗宫有一座北斗宫牌坊。北斗宫,始建于明代。位于西大街南大树巷,现在已并入北斗宫街,东面与民主街相通,北斗宫北大殿内原有泥塑北斗星君七尊神像。殿前东西各建三间厢房,院中心砖砌花园,种植有丁香、碧桃、翠竹、迎春梅、牡丹等花卉,环境幽雅。民国时被青海省参议会占用。临街宫门建有一座木质中型牌坊,为北斗宫牌坊。年农林厅建修家属楼时大殿和牌楼同时被拆除了。而北斗宫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百余年香火不断的印心寺

昔日在南大街路西建有一座规模宏伟、首屈一指的古刹印心寺,寺的建筑木料采用西宁南山本山木。临街门前建有一座大牌坊。山门为卷棚式三楹灰色筒瓦盖顶,门道较深,二重过庭泥塑四大天王形象,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向里为二进院落,中院是韦驮殿,后院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和菩萨像,庄严和蔼。寺产甚多,一百余年香火不断。年前后印心寺被国民党青海省党部及《青海民国日报》社占用,寺门和内部的房屋一律用棕色漆刷饰,掩盖了该寺的本来面貌。大牌坊也被拆除消失了。

万寿阁牌楼和昭公祠牌坊

万寿阁在原南大街十字路口,距印心寺约米左右,始建于清光绪三年,是一座大型的三层双向过街楼。“万寿阁”西侧赵家井街东口,就是现在的下人民街东口,在光绪年间建有中型何氏贞节牌坊一座。年春夏之交,西宁县政府拆迁万寿阁到麒麟公园时,这座牌坊被一并拆除了。

位于兴隆巷东段北侧的昭公祠牌坊,建于清同治十一年,西宁道令巡抚刘锦堂建刘松山纪念祠,名曰昭公祠,来纪念湘军阵亡官兵。清光绪年间扩建统领寺时,临街增建寺门,造型别致,华丽壮观。牌坊上架斗拱之下,柱顶及八根斜撑木上端,牌坊前后四个额栋(方言称“帽儿头”)下各置八个“夯神”像的木雕彩画,每个像高一尺五寸,为竖发红脸,上身裸体青筋暴露,龇牙咧嘴,形象逼真,在西宁其他牌坊中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牌楼前左右须弥座上各蹲石雕牡狮戏绣球,姿态优美。解放前牌坊作为青海省立西宁职业学校的校门,在“文化大革命”中拆坊毁狮,精美的古典艺术品烟消云散,渺无踪迹了。

“清官离任留靴”的清官坊

旧时西宁城东大街小十字西侧(勤学巷南口附近),跨街有清同治年间所建的一座四柱三楹三楼,斗拱叠檐,华丽壮观,此大牌坊称为“清官坊”。古有“清官离任留靴,赃官离任留帽”之说,所以在牌坊梁上挂有龙锡庆的靴匣以资留念。20世纪30年代末农历正月十五灯节在牌楼上用轮滑升降吊挂一盏造型精美、五彩缤纷的大型蝴蝶灯,内插蜡烛,熠熠生辉,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众游人注目观赏。40年代当局拓宽街道,此牌坊被拆除。

单独的古典式建筑马公祠牌坊

年(民国十二年)8月5日马麒病故后,马步芳授意建设厅李乃棻督工修建“马公祠”,李召请湟中县鲁沙尔镇和平村人、木工“大掌尺”崔文奎负责整体设计,施工建造,到第二年祠堂落成,颇具规模。它依地势高低,背紧靠明代建筑砖包北城墙,前临北城壕西段。土路南边渠水潺潺东流,渠两旁植杨栽柳,浓浓绿荫更增添了景色。该祠占地八亩,为东西长,南北窄长呈方形院址。南坡城墙根建五脊一巷,青瓦覆顶,凤凰单展翅式的主殿一座,是马麒祭祀堂,庄严肃穆,雕梁画栋,沥粉贴金,蔚为壮观。马公祠是一处单独的古典式建筑群,与香水园东侧的庙庵仅一墙之隔,祭楼前砌有14级横长砖阶。原建有木结构,油漆彩绘的一座牌坊,上题匾文“世德清芬”,现已湮灭无闻了。

屡被洪水冲垮的通济桥

南川河古桥又名“通济桥”,位于大西门外,南川河古称麒麟河。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清雍正十年、嘉庆二十三年,光绪二年、十五年官府几次督工修建,屡被洪水冲。《西宁府续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秋复于水,二十五年钦差大臣阔普通武集西宁镇、道、府、县署及商,拨银和募捐,兴建虹形握桥,桥面两侧置护栏、吊垂,都用油漆彩画而成,十分壮观。桥垣东西两端各建四柱三楹三楼小巧玲珑木结构牌坊两座。青海办事大臣豫师在牌坊门楣上各有书写镌刻匾文:东题“豁然贯通”,西题“乃克有济”,字形饱满,已鲜为人知了。桥梁津渡牌楼,不仅是作为桥梁津渡的指示标志,而且也是桥梁建筑艺术装饰,增加了桥的美观。此桥后遭洪水冲毁,牌坊仍存,原来的彩绘多已剥落,大约于年至年当局征集工匠,两次修桥。四十年代初青海省政府交通处修建木桩板面铺沙平架桥时牌楼被拆除。

马麒坟园牌坊

位于东稍门外路南(瓦窑沟以东,今西宁食品厂一带)即马麒坟园。据有关资料记载,年(民国二十年)秋,马步芳为其父马麟墓道修建牌坊,由甘肃临夏雇用工匠多名,征派民夫运木石工料,历时十个月,建起了三孔拱形门的大木架及石牌坊一座,雕梁画栋,非常壮丽。年,戴传贤来青,目睹建筑形式的雄伟,赞不绝口。未及四五年,马步芳以牌坊地基不坚固、难垂永久为由,令建设厅拆除,重新修筑。各族人民群众,在强征硬派下,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一座规模宏大的牌坊,又出现于马麒墓道前。墓道用青石板铺地,东侧有精雕细琢牌坊拱门,园内有碑亭、长廊、花木等,园中心一座大坟包(马麒遗体埋葬地)。此坟园占地十亩,先后耗费银币达三万余元。

重建的马阁臣坟园大门的大牌楼都是木石结构,柱粗梁大,属于歇山式建筑,筒瓦覆顶,飞檐凌空。坊上正中镶嵌蓝面金字卧匾“甘棠永爱”,两侧分别是红面金字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黎丹楷书。牌楼高约十三米,面宽二十一米。整体规模宏伟,工艺精湛,当属西宁众牌坊之冠。

年5月大牌楼拆迁到筹建的人民公园重立,因经费问题,没有重新彩绘油漆。据目击者称,年红卫兵在牌坊上拴上钢丝绳,用推土机拉倒被毁,大牌坊从此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采访结束之时首先感谢我省著名文史专家杨文盛先生的支持,记者在搜寻和记录这些牌坊时,深感遗憾,那些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被渐渐丢失,留下的只有文字和图片。

(图片:均由靳育德先生提供)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rc/8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