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青海人结婚那些事儿很有讲究

“启媒”、“合婚”、送彩礼、娶亲、叫门、拜堂……这些古老的婚嫁礼俗有的还保留在传统婚礼中,有的已经消失。现代人结婚,用的是一个“红本本”作见证。青海民国时期的婚礼是如何进行的?婚姻又拿什么来见证呢?

民国时期另一份结婚证

“贵德版”民国结婚证:字体如行云流水4月30日,去贵德的高速公路上阴雨绵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见到了张顺祥先生,先生因幼时病情耽搁右腿行动不便,需要拄着拐杖才能前行,这种状况造就了先生不屈的性格。家中的角落里,各种荣誉证书堆成了小山。先生展示了一幅民国时期父母的结婚证,那时叫“山盟海誓”婚约,两张纯正的大红纸上,毛笔字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婚约右起为“山盟海誓”,中间是“鱼水千年合,芝蓝百世荣”,结婚证上还有媒证人张友全、宋天锡、尚延林,亲房人张有功、张昇,代出人陈秀山,婚书的内容可谓翔实,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腊月十六日。虽然经过近8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看到笔体的流畅。先生回忆说,父亲祖籍山西省侯马市新绛县,为了生存他用一根扁担挑着两筐小百货千里迢迢来到贵德县,每天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旧时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果到十六七岁仍不谈婚论嫁便认为是“不当”,即不合常理,就会遭人非议。如果“家有儿女初长成”,做老人的便会托亲靠友四处打听,若打听到有合适的对象,就开始“启媒”。“启媒”有“动用媒人”之意,就是请媒人。人们会请熟悉自家情况,又有一定交际能力的人充当媒人。先生说父亲就是在那里认识了母亲,经媒妁之言成为上门女婿。

民国二十六年腊月十六日“山盟海誓”婚约

“红马黄羊寿命长,黑猪青牛喜洋洋”从小在贵德长大的张顺祥先生,因年代久远,父亲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去世,母亲在世时很少提及父亲的事,故具体细节不明。先生忆起幼时见过的结婚过程。那个时代结婚时迷信阴阳家之学。婚姻是大事,只男女家双方同意还不行,还要征得上天的同意,就有了“合婚”一说。媒人在提亲的过程中,事先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加以了解并告知对方,双方选择吉日请阴阳先生前来,摆上书案,铺上红纸和红毯子,点一对灯,焚香祷告。阴阳先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合婚”,如果双双“八字”相生相合,便称为“上上婚”,认为大吉,即可作红柬写“庚帖”叫“婚书”,也不通过官署,一般在民间作为一种结婚凭证。如有相克不合而男女两家都愿意,阴阳先生也有禳解之术。所以民间有按属相编成的顺口溜“红马黄羊寿命长,睡鼠黄羊两兴旺,青兔黄狗古来有,黑猪青牛喜洋洋……”“成了麦子,不成了豆儿”民国二十四年从湟源嫁过来的赵明月老人依稀记得,送彩礼在婚前算得上是一个隆重的节日。那时,家里的大门两边贴上了大红喜联,门楣上方披红挂彩,十分喜庆。家里人事先请来“外家”、本家、亲戚中的长辈,倾其所有,备好饭菜,恭候男方家前来送彩礼的客人。男方也事先邀请有头有脸、能说会道的亲戚长辈,由媒人、当家主事人(一般是父亲或兄长)率领,一行六至八人(至少四人),人背马驮地带着礼物前来送礼。到了她们家,把礼物一一摆放到堂间的供桌、红柜上,彩礼包袱暂时不打开。两家人坐在一起互道问候,倒上“空茶”(不放红枣),端来馍馍,请客人充饥。喝完茶,男方主事人和媒人一起打开包袱,按照原先开好的礼单,一一清点。如果有布料数量、质料、花色等与所开的“礼单”不符,我们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就要“说话”,即挑理。如果验收通过,就会端来放有四枚红枣的奶茶其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按照规程,如果认可对方送来的彩礼,不仅会端来枣儿茶,还在席面上当众打开对方带来的两瓶红酒下饭,空酒瓶里装上麦子让对方带回,反之则装上豆子,表示婚约就此作罢。所以湟源农村有句俗语叫“成了麦子,不成了豆儿”。据还健在的民国时期的老人说,当时,并不是所有结婚的人都有“结婚证书”的,这与夫妻双方的社会地位、学识修养有关。

张顺祥先生的母亲

“爷不娶,娘不送”在贵德,娶亲都是在凌晨三四点进行,红绸子挽成绣球,马鞍上再铺上红红的褥子,男方家由八个人或六个人,至少也有四个人,必须是双数,组成“娶亲班子”,到新娘家敲门,新娘家要开门钱,那时钱都用红纸包上,有两分和三分的,家庭富裕的人家也有包上一毛、两毛的,有时一个红包不行,要两三个也是家常便饭。而在湟源,娶亲队伍人数少则三人,多则五人,强调单数,讲究“单进双出”,意为出娘家大门时,加上新娘就成了双数,早早地就把新娘当成男方家的人了。但新郎不在此数中,按照湟源婚俗,新郎是不会亲自去娶媳妇的,只在家里等人把他的媳妇娶回来。娶亲队伍的组建有不少讲究和禁忌(湟源人叫“妨忌”)。比如,亲人中必须有娶亲奶奶,娶亲奶奶一般是男方家的婶母或长嫂,而禁忌男方中的姑姑迎娶新娘,谓之“姑不迎,姨不送”。一个男的可以是男方的长兄或表兄,而禁忌男方家父辈去迎亲,又有“爷不娶,娘不送”一说。据说男方家娶亲时都不能送鞋,新娘的鞋都由娘家陪送。因为“鞋”在湟源发音中与“害”谐音,所以不能把“害”送到新娘家。

张顺祥先生父母的婚约一式两份,另一份已残破

娶亲时新娘家要从门头顶上泼水当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只见大门紧闭,灯火全熄。这时便由懂“礼节”(即规程)的人前去叫门(后来是燃放鞭炮,增加了热闹喜庆气氛):“金锁银锁开门来!”同时叩动门环。这时门头顶上突然会泼下一桶水,如果是冬天下雪,会有几铁锨雪落下。娶亲人当然提前就有防备,要机敏地躲过这一劫。同时里面有人问“门外是啥人呐?”门外迎亲者如果说是“娶亲来的”,则犯了大忌,里面的人会说“你们走错门了,我们家不是你要找的人家。”所以,一定要避开此类回答,说“我们是移花来的。”里面的人继续问:“移的是啥花儿?”门外答:“长寿菊(或金银花)。”问:“请上的是谁?”答:“福禄财神”,又问:“既是三位尊神,那脚踏的是啥,身穿的是啥,头戴的是啥,怀揣的是啥,手拿的是啥?”面对对方连珠炮般地发问,娶亲者不慌不忙:“我们脚踏筋斗云,身穿紫蟒袍,头戴龙凤冠,怀揣聚宝盆;左手提的是云贵宝,右手举的是金钥匙,快来接金钥匙开门!”同时塞进一个小红包,里面的人开玩笑:“钥匙小了,打不开,换一把。”门外的人又递上红包说:“这把钥匙大,看能不能打开?”这样反复几次,里面的人才打开大门,请客人进来。到了凌晨三四点,新娘就要准备上轿,送亲奶奶便给姑娘“收头”,将大辫子收拢,在脑后挽成发髻。“结发夫妻”和“辫辫夫妻”由此而来。入洞房后也要“抢得先机”堂前供桌上已焚香、燃烛、点佛灯,九个油包摆成金字塔形,供奉“红鸾天喜神”牌位。等候多时的新郎和刚刚迎来的新娘并排站在红毯上,举行拜天地的庄重仪式。主婚人拉长声音宣布:“拜——堂——”并向在场的亲朋好友宣布新娘新郎姓名、生辰。接着高声宣布“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郎新娘依次行跪拜礼,“礼成——新郎新娘入洞房——”话音未落,送亲者和迎亲者分别簇拥新郎新娘抢先上炕,俗称“抢炕”,意为“抢得先机”。结婚的程序纷繁复杂,这里只记录点滴情节,管中窥豹而已。据史料记载,清代有《乾坤书》出现,乾坤在八卦里喻为夫妻,“乾书”是男方写给女方的凭证,“坤书”是女方写给男方的凭证,上书有男女的生辰八字,吉祥词句,在士大夫阶层中流行,作为当时娶妻嫁女的结婚证书。另一份民国时期的结婚证清末民初,西宁地区,当时青海尚未建省,属于甘肃省西宁道管辖。地方教育文化已有发展,进步的新文化思潮,也影响着一般进步的青年,对婚姻问题,也由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自由恋爱模式发展。当时男女青年年龄一般到十七八,就达到法定结婚的年龄,间有十四五结婚的。另一份结婚证的时间是民国十六年十二月九日,被西宁市城中区一私人收藏。结婚证用宣纸裱成,长58公分、宽70公分,中间为民族传统的彩绘图案,波涛万顷的大海上,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左下到上为彩凤图案,意为龙凤呈祥,还有“宜其室家,齐眉合欢”的颂词。并帖有红色,内有双“囍”字“一角”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共计两圆,结婚证中间书写的原文为:陈秉彦,甘肃省西宁县人,年一十八岁,前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巳时生。汪友兰,甘肃省西宁县人,年一十八岁,前清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丑时生。依次还有订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等内容,此证书因珍藏的人不便而不能翔实记述。原档案馆馆长陈庆春先生说,民国时期结婚过程是一件相当繁琐的事情,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一个不能少。不同于现在两人直接到民政部门领一个证,当时的结婚证书不是国家、各省印刷的统一格式,而是民间印刷,当事方填写,因为是喜事、大事所以通常印刷非常精美。由于不是政府统一印发,所以当事方会到政府部门买印花税贴上,以求国家承认。陈老说,民国时期结婚证书不同于房地契,因没有使用价值,本身保留下来的很少。







































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rc/9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