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创建大动脉北京晨报

90年,浴血奋战,牺牲奉献。“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军歌始终嘹亮,振奋人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系列报道,回顾在年轻一代眼里有些“陌生”的司号兵、探照灯兵、铁道兵、工程基建兵、骑兵、汽车兵兵种,向我们最可爱的人致敬!

丁原臣,曾任铁道兵第七师33团团长。

丁守全,曾任中铁20局(铁10师)华北片区书记。

青藏线、襄渝线、成昆线、包兰线,这些铁道线路的名称我们时常听到,但却少有人了解它们的建造者——铁道兵。从大小兴安岭到云贵高原,从天山山麓到东海之滨,他们为祖国和人民默默地奉献了35年。翻山越岭、不畏艰险,铁道兵们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搭建起了贯穿祖国东西南北的“生命之线”。

讲述抢挖临巴隧道碎石埋到了胸口

丁原臣年9月出生,从小怀揣着参军梦的他在年报名入伍。当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当时全国都处在战备的大环境中,三线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的战略物资需要向后方转移,时间非常急迫。”丁原臣说,他入伍后参加的首个工程项目是襄渝铁路。这条从湖北襄阳到重庆的铁路,基本都处在大山沟里,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差且物资缺乏。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在抢挖临巴隧道作业期间,丁原臣被任命为风枪班班长。这条隧道虽然不长,但隧道位于山峰的错落体上覆盖层很薄,因此施工需要特别小心。一天清晨,丁原臣像往常一样6点钟到指定地点接班,刚进入隧道他就察觉到了异常。“我发现此前的爆破药量有些大,头顶的石头有些松动,我和安全员先清理了头顶那些松动的石头,可掉落的碎石越来越多,我心想坏了。果然不出所料,不一会儿石头就哗啦啦地塌了下来。”待他反应过来后,碎石已经埋到了他的胸口,安全帽也被砸碎,“幸亏当时连长有经验,第一时间叫战友们来扒开了我胸口的碎石,我这才捡了条命”。

年襄渝线全线通车,这条横贯鄂、陕、川三省的铁路,东与汉丹、焦枝两线衔接,中与阳安、宝成铁路相通,西与成渝、川黔两线相连,是联络中国中原和西南地区交通大动脉,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青藏铁路饮水成了大问题

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曾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可想而知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铁路的难度何等之大。年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后,青藏铁路的建设问题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谁能堪当修建大任?答案只有铁道兵。

年,铁道兵十师首先被投入到青藏线建设中。年7月,丁原臣所在的七师各团陆续开赴青藏,“哪里最艰苦,铁道兵就要到哪里去”。

丁原臣回忆道,七师33团的管区范围有余公里,部队开进前团部组织先遣组要负责组织安置部队宿营。“那是在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后勤处处长在盆地里足足跑了三天四夜才在锡铁山的北麓找到一条暗河,下面有泉水。那个地方没有人烟更没有地名,我们就取名叫‘泉吉’。就是靠着这一汪水,33团才安营扎寨在了这里。”没有想到的是,泉吉的水质存在问题。经上级批准,他们启用了距离团部驻地30余公里的一处战备井,解决全团指战员的饮水问题。

丁原臣说,他们团中离水源最远的是远在多公里外的四连。打出来的水,只能靠着汽车运送过去,但汽车受到高寒缺氧影响,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含氧量只有平原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本来载重量4吨,到了高原只能勉勉强强拉3吨半。“水送到连队后,先要满足伙房保证战士饮食,剩下的分到每个排,战士早晨的洗脸水留住不能倒,中午回来还要接着洗脸,晚上洗过脚的水还不能乱倒,要倒进一个大铁桶里,用洗脚水打煤饼子烤火用。”

与严寒缺氧作战

除了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外,严寒和高原反应则是战士们的另两大“敌人”。丁原臣说,战士们描绘当时的恶劣环境,编了一句顺口溜。“白天兵看冰,晚上看星星;风刮石头滚,昼夜似秋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环境中施工,不少战士的腿和脚都被不同程度地冻伤。

丁原臣还举了个例子形容当时的情形。在工作之余,团里会定期组织战士在搭建的简易礼堂看电影。“放一部电影还好,如果一次放两部电影,指挥员就会在放映间隙叫大家起来跺一跺脚,要不大家的腿都会冻僵了。”

曾任中铁20局(铁10师)华北片区书记的丁守全前后四上青藏线,他也对高原的恶劣气候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年的卡车非常简陋,驾驶室四面灌风,一到冬天特别冷。有个负责运输食物的给养员,从西宁拉着货物返回师部后,因为着急搓了搓冻僵的耳朵,结果直接把耳朵搓了下来。

更加严重的是高原反应,不少战士甚至因此牺牲。“在青藏线一期工程期间,很多都是来自云南、河南、陕西和辽宁等地的战士,对于高原气候很难适应,工作又很繁重,不少人都病倒在工地上。加之当时医疗条件差,不少战士牺牲了。”丁守全说。

感悟

铁道兵是一种团队精神

在丁守全看来,铁道兵的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从解放战争到和平时期,直到现在,铁建人也一直传承着铁道兵的精神。正如叶剑英元帅在为铁道兵题词时写到:“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年,全长公里的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西格段)艰难建成,格尔木至拉萨段(格拉段)于年6月29日全面开工建设,年10月12日全线铁轨贯通,次年7月1日全长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青藏铁路西格段为二期的格拉段的工程,不仅在技术储备、物资储备,也在精神储备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协助克服了千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真正发扬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襄渝铁路

人物1:杨连第

(年出生,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登高英雄”杨连第

年9月,为保证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西北,在抢修陇海铁路8号桥施工中,杨连第机智勇敢,创造单面脚手架,攀上45米高的桥墩,仅以一块木板作掩护,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清除桥墩混凝土26立方米,整平5座桥墩顶面,提前20天完成任务,立大功一次,获“登高英雄”称号。

同年10月,杨连第参加志愿军赴抗美援朝前线,随部队转战于朝鲜前线各铁路大桥之间,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桥梁等任务。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他所在的连抢修龙津江大桥时,材料极度缺乏,他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沿着从桥上垂下的半截钢轨登上17米高的桥墩,取下桥梁枕木40多根,解决了工程的急需。7月,清川江大桥被洪水冲毁,他创造出“钢轨架浮桥”法,带领1个排,在流速6米/秒的激流中,奋战30多个昼夜,12次架设铁路浮桥,保证了洪水期间铁路畅通并使正桥得以顺利抢修通车。

年5月15日,他在指挥连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时年33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8号桥为“杨连第桥”,在桥头建立杨连第纪念碑。

人物2:张春玉

(年出生,年3月入伍。)“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年6月30日,时任铁道兵3师13团16连副班长的张春玉,在大兴安岭嫩林铁路朝阳1号隧道施工时,隧道掌子面突然发生塌方,张春玉当时在洞口推渣,突然里面的人往外跑。张春玉却放下推车往里面跑去救战友,随后被隧道顶部掉下的巨石压住,当场昏迷过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张春玉虽然被战友从巨石下救出,但左腿被巨石压断,右胸三根肋骨也被碎石砸断,留下了终生残疾。

由于张春玉的突出表现,铁道兵党委授予他一等功,并发出了“向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同志学习”的号召。年,张春玉被国防部命名为“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年7月23日,张春玉在上海逝世。

“我这一辈子愿作一把泥土、一块石头、一根枕木,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从我身上通过,全速前进!”这是张春玉的座右铭。

战绩

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自四川省成都至云南省昆明,全长公里,原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年7月动工,在修了61公里后停建。年8月复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一度停工,年7月1日全程贯通。

成昆铁路的修建,曾经几上几下,从年开工至年仅成都至青龙场61.5公里地段铺轨通车。年8月,中央正式下达指示,由铁道兵等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军民共30万人参加。

成昆铁路由海拔米左右的川西平原,逆大渡河、牛日河而上,穿越海拔米的沙木拉达隧道后,沿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下至海拔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龙川江上行至海拔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全线有多公里穿过川西南和滇北山地,地形极为复杂,谷深坡陡,河流峡谷两岸分布着数百米高的陡岩峭壁。

据资料记载,成昆铁路修建期间共牺牲了余人。但他们的牺牲树起了一座丰碑,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成昆铁路自贯通以来,一直是中国铁路主要干线之一,为西南地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全长公里。它在鹰潭与浙赣铁路交会,另外,在南平市的来舟有一支线通往福州,被称作来福铁路。鹰厦铁路于年动工兴建,计划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

鹰厦铁路由北向南伸延,除鹰潭至上清、磹口至郭坑、冰厂至厦门约90公里较为平坦外,其余大部蜿蜒于崇山峻岭、河川峡谷之中。线路要穿越武夷山,通过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还要移山填海,构筑一条跨海长堤,把被大海隔离的厦门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工程艰巨而复杂。鹰厦铁路建设确定后,铁道兵先后有12个师共计10万人进驻作战,再加上民工配合,最多时共有20万人参与施工。

经过广大军民1年零10个月的艰苦奋战,鹰厦铁路于年12月9日铺轨到达厦门,提前一年全线通车。

关于铁道兵

铁道兵,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适应野战军大规模作战,年7月铁道兵在东北战场成立后,就担负起了抢修东北铁路的任务。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他们共计修复了多公里的铁路,不仅保证了野战大军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为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铁道兵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奇迹,胜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路保障任务。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铁道兵又立即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承担新建的铁路大都在边疆地区,从年到年,铁道兵共建成铁路公里,约占当时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其中修建的桥梁总长度为公里,修建隧道总长公里,完成的土石方总和达8亿立方米。

年1月1日,铁道兵近15万人归铁道部建制,部分单位移交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从年7月组建到年1月1日撤销,铁道兵走过了35年的光辉战斗历程。

■记者手记

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

当我们在为女教师那封充满情怀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所感慨时;当我们在网络上羡慕各种背包客的“穷游”见闻时;当我们期待着春节前满载着一年收获的辛酸苦辣回到家乡父母身边时,可曾想过这些都离不开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一条条铁轨。

轰隆隆的机车载着万千旅客各奔东西,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车下的铁轨是那些“最可爱的人”们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铺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铁道兵们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丁原臣、丁守全两位老铁道兵虽然早已离开了部队,但他们对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点点滴滴依旧记忆犹新,在言谈中我感受不到他们对艰苦的经历有着一丝不满与抱怨,相反却认为这是一名军人应有的奉献,而这正是现在一些人所欠缺的精神。

岁月流转,兵种消失,但那些血与泪、钢与火凝结而成的铁道兵精神,那些去与留、生与死编织而成的铁道兵故事,跨越了时空,长存在世间。

本版撰文北京晨报记者黄晓宇首席摄影记者吴宁/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ys/15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