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丨《桑恒昌评传》第六章守望黄河:潮头荡波光
李恒昌
桑恒昌因病在济南治疗期间,虽然身在济南,身在病床,但心在军营,心在边关。部队生活让他魂牵梦绕,多少个日夜,他盼望早日康复,能重新到回部队,去坚守捍卫祖国蓝天安全的职责和重任。
每当病情有所好转,他就坚决要求返回部队,返回西藏,尽管医生不同意,尽管家人不同意,尽管朋友多次劝阻,尽管部队领导反复告诉他,安心养病,不要急于回来,恢复健康保重身体最重要,但是,他依然坚持要回到部队去,回到雷达兵的神圣岗位上去。
然而,他的身体,真的已经不适合再上高原。有一次,他重返西藏的途中,刚刚抵达海拔只有两千公尺的西宁,病情就加重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没办法,他只能重新回到济南治疗。归来的路上,他的心有万般的不甘,也有万般的不安。
没过多久,病情有了好转,他再次要求重返西藏。可是,这一次他依然没能如愿。当他非常艰难地到达西宁时,病情再次加重,只能再次被迫回到济南。
他的这些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次带病进藏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如果不是后来部队领导要求桑恒昌转业,他的忠骨很可能会埋在雪域高原,再也不能回来。
年,部队领导考虑到桑恒昌的身体原因,决定让他转业。说心里话,他真的不愿离开部队,离开西藏,离开雷达阵地,离开亲爱的战友。11年军旅生活,寄托了他太多感情,包含着他太多的投入。他恋恋不舍,依依不舍,告别部队的前几天,他彻夜难眠。一个堂堂男子汉,竟不知流下多少泪水。
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之后,他最初被分配到济南瓷用花纸厂工作,具体岗位在政工科担任宣传干事。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厂,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岗位,但他很珍惜这个小厂,也很热爱这个工作。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只要身体健康,能工作着就是愉快的,就是幸福的,也是美丽的。那时候,他的病情已经彻底好转,他一方面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工作,另一方面展开奋飞的翅膀创作诗歌,既充满劳绩,又充满诗意地工作着、生活着、写作着。
由于他的作品不断问世,他在诗坛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更由于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年,他调到山东文艺(后改为山东文学)杂志社担任诗歌编辑。这应该是他人生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因为,他第一次真正将自己的文学爱好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在山东文学杂志社担任诗歌编辑期间,他一方面积极写作,一篇篇美丽的诗歌,插上奋飞的翅膀,从他笔下出发,飞向蔚蓝的天空;另一方面,他甘为他人做嫁衣,认真编发上佳诗歌作品,积极扶持文学青年,为繁荣山东诗坛创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年,改革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迎来了改革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文学的春天。身在泉城济南,矗立黄河岸边,改革的春潮和无尽的诗情在桑恒昌的心头激荡,他的创作也进入一个喷发期。他敢立时代的潮头,唱出心中最壮美的歌。他的诗思,像充满活力的趵突泉三股水一样汩汩流淌,一股献给他最挚爱的亲人,一股献给最亲爱的祖国,一股献给最深爱的大地。从80年代始到90年代初,他先后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华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出版诗集8部。她们分别是《出岫集》《光,是五颜六色的》《低垂的太阳》《桑恒昌抒情诗选》《桑恒昌怀亲诗》《桑恒昌抒情诗增订本》《灵魂的酒与辉煌的泪》《爱之痛》,成为活跃在当代诗坛的一代名家。
回顾桑恒昌的创作之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喜爱,种下梦想。主要是中学时期。以敢于报考北大中文系为标志。第二阶段:勤写苦练,初绽芳华。主要是入伍和军校时期,以《幸福时刻》获奖为标志。第三阶段:初入法门,大有长进。主要是西藏服役时期。以创作军旅诗为标志。第四阶段:诗思泉涌,步入高峰。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以“怀亲诗”引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ys/1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