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程少为 http://www.daqinvip.com/m/最美大学时光,扬起我的理想之帆
王晓虹
上世纪80年代校门照
我与青海民族大学的缘分始于年的秋季。我这样一个在西宁市长大的、热爱文学的17岁的小姑娘,兴冲冲地走进大学之门,在汉语语言和文学的海洋中遨游了四年,度过了青春的最美时光,在这里培育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时我没想到,我会在这所大学里接触到了那么多的在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和教授,他们让我们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打开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之心和梦想之窗,更是扬起了我的理想之帆。也没想到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影响了我一辈子,让我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踏踏实实,刻苦耐劳,积极向上,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最美年华奉献给了我热爱的新闻事业,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感谢母校在我人生道路上的殷殷教诲和谆谆引导。在母校70大庆来临之际,我借这一短文,一并谢过母校和老师们:师恩难忘,我会更加努力的,为母校争光。
年秋季,我走进了青海民族大学(当时叫青海民族学院),开始在汉语言文学系学习(大家习惯了叫“中文系”)。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师们教书育人的品德和操守,让我至今难忘,也影响了我的个性,让后来的我在成长中追求真善美,在工作中坚守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底线,力求编辑的每一篇新闻稿件、采写的每一篇新闻报道真实、可靠,不出差错。
难忘年的秋季,我作为汉语言文学系的新生报到后,初识班主任李宁宁老师,他文气儒雅,书生气扑面而来,他是引导我走上诗歌朗诵的启蒙老师。他启发引导我如何朗诵诗歌,让我逐渐入门。在这一年的迎新晚会上,面对那么多的师生的目光,年少的我没有怯场,一个人站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抑扬顿挫地朗诵了郭沫若的诗歌《骆驼》。“骆驼,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暴风雨来时,旅行者紧紧依靠着你,渡过了艰难。∕高贵的赠品呵,生命和信念,忘不了的温暖。∕春风吹醒了绿洲,贝拉树垂着甘果,到处是草茵和醴泉。∕优美的梦,像粉蝶翩跹,看到无边的漠地化为了良田。……”那场景至今在我眼前浮现。很难忘老师们对我们的循循善诱,他们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到我们身上。大学一年级时,和蔼亲切的刘芙蓉老师教我们班的古汉语,她耐心细致地讲课,让我们对枯燥的课程充满兴趣,期末考试我的古汉语考了97分,我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后来的三年里,学的课程越来越多,接触的老师越来越多,每个老师鲜明的个性和教书的态度在他们的课堂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我们则接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对世界的认知。一丝不苟的马丕贤老师教授的古典文学(先秦文学),让我们徜徉在古典诗词的长河里。彭书麟老师教授的美学,让我们对审美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马成俊老师(他是我们班的第二任班主任)教授的民间文学,让我们掌握了多民族的文化、民俗和审美观念。教政治经济学的周铁山老师,除了理论知识外,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些青海曾经发生过的一些社会现象,让我们感到新奇。石国正老师教授的现代文学,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于新青、马征老师先后教我们外国文学,她们不拘泥于教科书的知识,还让我们课余观看外国电影佳片,在身临其境的电影语言环境中体验世界历史和文学的交织。那个时候我看了《乱世佳人》等影片,美国好莱坞大明星费雯丽在其中扮演的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在那个时期我们中文系的学生还真的是奢侈了一把,在文学的富矿里采撷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宝藏。其他老师给我们教授过相关的课程,他们的教学风格或一丝不苟,或妙趣横生,但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那时我年轻,见到平易近人、一心默默做学问的李文实、胡安良等教授,不知到他们已是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后来走上工作岗位,我才知道李文实先生等教授在学界非常有名。庆幸的是我还见到过他们,还上过他们的课,聆听过他们的谆谆教诲。当时,学校的学术气氛很浓烈,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学生。这些态度也成了我们在后来的工作中的态度。我们有时在校园里见到时任校长马诚,他也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那时,我们的在校生活,多是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课外时间,图书馆和教室里都是勤奋读书的学生。我也不例外。我虽然年纪小,但也求知若渴。每次在图书馆的学习,让我受益不浅。期间,我特别喜欢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古典文学等课程。四年学习时光,我拿到了几次学校发给我的奖学金。小小少女的心,总是充满上进和好奇。这种个性也为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和激情。
母校丰富多彩、激情四溢的文化活动滋养了我们的灵魂世界。那时的民院师生多才多艺,特别是多民族师生丰富迥异的民族歌舞表演,让我们这些学生大开眼界,滋养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没有与外界脱离。同时期,邓丽君的歌、山口百惠主演的日本电视剧等风靡社会,她们也是我们大学生追捧的偶像明星。记得,有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上,法律系年轻的老师冯喆带领师生表演的当时非常火爆、非常流行的动感十足的现代舞《成吉思汗》让人至今难以忘怀。那激情四溢的旋律、强劲的节奏,激荡着全场大学生的心灵。至今这首冲击力很强的旋律在我耳边时常萦绕,至今我还记得冯喆老师他们几个年轻的表演者头发一甩一甩的,肢体曲张有力、激情澎湃的表演。那时真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创新的时代。我们汉语言文学系(那时人们习惯上叫八四中文系)创作排练表演的话剧《校园鸣奏曲》,我有幸参加。剧本是我们班的班干部策划创作的,演员是我们班的男女学生,内容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我们课后认真排练,相互配合,敬业精神一点也不亚于专业演员的。最后我们班学生表演的这个话剧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获奖了。我们班的学生、和我同寝室的大姐姐叶淑英因为体育方面的出色成绩还上了学校校史呢。那个时期,现代诗、朦胧诗等诗歌,一下子走进了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的视野里。我在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一直钟情诗朗诵。大三的时候,教我们当代文学的李立荣老师认真辅导我和级汉语言文学系的一个男生一起朗诵梁小斌的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太阳啊,∕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后来,我和那个男生激情迸发地在文艺晚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歌,那是我在民大礼堂的舞台上第二次朗诵诗歌。诗歌朗诵,给了我莫大的自信和力量,也练出了我的勇气和胆量。后来,我们班部分同学聚会时,男生一见我就会朗诵道:“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大家会心一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美好青春的时光。那些朦胧诗、现代诗和各种文学思潮、美学思想滋养着我们那个时代的莘莘学子,也使很多民院学生日后成为省内有名的作家、诗人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佼佼者。
大学生勤工俭学也在那个时期逐步开展。记得别的系的高年级的学长们课余批发来氨基酸面包,在午饭和晚饭时刻,在学生宿舍楼门口和通往食堂的林荫小道边吆喝叫卖,吸引了不少学生。好多次我也买了氨基酸面包当早饭吃。我们班的部分学生利用课余勤工俭学,在民院首次尝试买烤羊肉串,也受到欢迎。课余,我们班部分学生去市场买来羊肉后,切肉的、串羊肉串的、在烤炉上生火的、烤羊肉串的、收钱的、吆喝的……忙得不亦乐乎,却特别有收获感,显示了我们班的团队合作精神。卖烤羊肉串挣来的钱用到班费里,在班里搞活动时用。别的班的学生还有买汽水等等的。这些都锻炼了大学生们的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
母校生活如丰富的养分,滋养了我的文学土壤,让我的文学之苗扎根、开花结果,带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先后担任我们班班主任的李宁宁、马成俊不但是在学习、生活中关心我们班的学生,也鼓励我们班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一展身手。他们也是带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引路人。他们发现了我的个人爱好和潜质,一直鼓励、支持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发展。在他们的鼓励和期待下,年大学毕业后,我考进了西宁晚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工作初期,我写作的很多素材来自母校生活和同学友情。在青海日报编辑杨志军、马钧、陈元魁等老师,西宁晚报编辑周小健、赵秋玲等老师,青海青年报编辑牛八等老师的支持下,我先后在青海日报发表的散文《两棵白杨》、西宁晚报发表的散文《抉择》、青海青年报发表的小说《乌溜溜的黑眼睛》等文学作品的素材,都来自民大校园时光的美好日子和同学间的深厚友情。
还有一件要提的事情就是母校那时实行的是学习不收费,让众多的寒门学子免除了后顾之忧。记得年秋天,我们走进大学的门,报到了一段时间后,学校给新生们每人做了一套蓝色的校服,发了一套月白色的运动服。而且课本、校服、住宿、吃饭都免费。一了解,原来无论家境好坏,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的待遇,学校一直是这样的不收费。感谢国家对边远地区高校学生的关爱和支持,让众多的学子特别是寒门学子衣食无忧,安心学业了。我忘了那时每月具体发了多少饭菜票,只是记得绰绰有余,我们女生饭量小,每个月都会有剩余的,有时会给关系好的男生支援一点饭菜票,有时就用多余的饭菜票买食堂供应的卤牛肉、炒花生等食物当零食吃吃。学校食堂供应的一日三餐也是丰富多样的。早餐有稀饭馒头、各种小菜等,午餐晚餐有各种大锅菜和米饭、面条等。虽然是大锅菜,但色香味俱全,很受学生欢迎。食堂后来还增加了价格能让学生接受的小炒等。我们女生饭菜票多,就可以隔三岔五地去吃点小炒,每个人都吃得美滋滋的。
直到今日,我记得学校西头的那几座灰色的宿舍楼是学生休息的最温暖的地方。每栋宿舍楼都是四层,每一层分为朝南、朝北的宿舍。每一个寝室住了来自省内的各民族学生。学生们性格迥一,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都团结友爱,胜似亲兄弟姐妹。我后来在工作中也了解到,众多的民大各民族学生在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到退休后还保持着。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民大特色。最靠北的是女生宿舍,从北向南依次是女生宿舍、男生宿舍、教师宿舍。学生宿舍楼外面种了树木、花草等。春天、夏天和秋天,学生们出门、推开窗户都能见到盎然的绿色。我们宿舍外面蓬勃生长的一排参天白杨树到秋天美得叫人忘不了。我们寝室的8个女同学分别来自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海北州等地,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等民族,虽然生活习惯不同,但互相尊重,互相爱护,都好得跟亲姐妹一样。每天晚上熄灯前,是我们八姐妹最开心的时刻。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说说心中的小秘密,一起分享室友爱情的喜悦,或一起帮助室友度过生活中出现的难关。直到现在,毕业30年了,我们八姐妹依旧保持着联系,不定期地还聚会叙叙友情,诉说过去的美好时光,谈谈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互相鼓励各自在工作中再加油。
学校的操场很大,早晨和晚饭后,有很多学生在操场锻炼身体。早晨,有很多学生在晨读、晨跑。晚饭后,有很多学生在操场散步谈心和夜跑。开运动会时,操场则成了大学生们最欢乐的地方。加油声、欢呼声、笑声此起彼伏。那个时候我最爱看我们班的学生叶淑英、李永菊等同学在体育比赛中拿到奖状的场面。她们是我们班、我们中文系的骄傲。学校操场上的绿树、教学楼前的大花坛里盛开的各种色彩绚丽的花朵,都在我的记忆中常存,有时想起来仿佛我就在校园里流连忘返。
年夏天,我们班的同学毕业后大部分留在了省内的各行各业,一部分去了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地。同学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考进了西宁晚报社,从记者干起,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持之以恒,深入基层、农村、牧区,采访农牧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和文化发展,积极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先后采写报道了湟源县、湟中县等脑山地区贫困学校的状况,引起我省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zn/1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