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06月29日
星期一
天气情况:小雨北风14℃~22°C
空气质量:良PM2.
在青海,无人不知一段特殊的大饥荒年代,把青海人的命运与湟鱼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正因为当年湟鱼救过很多人的命,如今青海人心怀感恩倍加珍爱湟鱼、 回忆起青春岁月,老人的眼中闪现着独有的神采,他喝了口老伴递过来的酽茶接着说,年到年,是青海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3年,随着政府“猎山渔水”各单位自救号令的发出,数万人进入环湖地区日夜不停地捕鱼。国营渔场、全省各单位组织的捕鱼队、周边自发打鱼的农民、甚至还有来自甘肃、陕西等地区的捕鱼者,整个湖区布满了黑压压的捕鱼的人,场面很壮观的。现在想起来,我们真要感谢上天赐给青海一个大湖,湖中又有这么多湟鱼救命啊! 在青海地质局的“踏遍昆仑”纪念册中作为业绩记载的,年局捕鱼队全年共捕鱼约23万斤。这仅仅是一个单位,青海有多少单位又捕捞了多少湟鱼,是无法统计的数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青海湟鱼就是救命鱼,不知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农场过了一个有鱼吃的春节王克范老人今年83岁,他说话直率,声音洪亮,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范。老人年从部队转业在铁卜恰渔场当厂长,他说,当时一天能统计到的渔场产量约为50吨左右,一年能捕捞近3万吨湟鱼。每天工人们从早上5点钟起航,一直捕到晚上11点归来,一般40分钟就能打一网,一网约有2吨鱼。码头上湟鱼堆积如山,20多辆卡车不停地转运。当时不具备冷藏能力,经常有大量的湟鱼因没有及时运走而腐烂掉,浪费非常严重。 老人说,看到大量的湟鱼腐烂我很心疼,有一年冬天大雪,西宁运输湟鱼的车上不来,码头上湟鱼堆了很多,我就给德令哈农场打了电话,让他们来拉湟鱼,整整8车白送,农场的人高兴极了,他们过了一个有鱼吃的春节…… 当年在渔场每一个人都可以吃饱肚子,这是许多人羡慕的日子了,至少我们是有鱼吃的。
用27斤重的湟鱼做鲜美的生鱼片在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办公室主任覃永生的协调下,我们在青海渔政家属院见到了鲍玺林老人,他今年67岁,是一名上世纪70年代在渔场工作过的老工人。老人说起话来非常温和,他告诉我们早在年前,青海湖湟鱼原始储量达到了32万吨。年至年3年间捕捞量将近7.5万吨,到了上世纪70年代鲍玺林老人所在的渔场年产量只有吨湟鱼,到了年基本上就打不上太多的鱼了。那时渔场有6条机船,一条破冰的铁船。 有一年捕鱼队打上来一条27斤重的大湟鱼,其中有一位南方籍工人十分会做鱼,他将大鱼身上的肉用刀片下来,鱼肉片薄得几乎透明,然后他拿出做好的蒜醋汁,请大家吃生鱼片,那味道真是鲜美可口,眨眼功夫就吃光了。鲍玺林老人说,这位南方籍工人能将湟鱼做出近百种菜,平常大家都盼着他露手艺。如今青海湖中根本见不上这些大鱼了,捕捞上来的只有二三两的小鱼。
湟鱼干作为礼物送给外地亲戚
青海人都有一段和湟鱼相伴的日子。网友五月花在博客中写道:我们一家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迁居青海生活的,所在地点就是青海湖边的一个农场,为了弥补食品的不足,父亲的农场都组织了捕鱼队,到青海湖中捕鱼。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单位拉鱼的牛车就回来了,新鲜的湟鱼还在活蹦乱跳的,家属们就抢先一哄而上,拿盆的提桶的,争相挑选,其实个个都是又肥又大的,单位象征性地收点钱,或三分、或五分、或八分钱一斤,便宜得很。 那时农场家家存的鱼干都不少,当初晒湟鱼时,为了鱼肉能彻底晒干,都是从脊背刨开的,所以鱼干都是平板的,不知是谁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吃法,把鱼干在水里泡软后,然后用蒸锅蒸了吃,蒸鱼时蒸锅里先是一层一层地把鱼铺好,然后抹上一层盐、辣子、花椒粉等调料,一层一层地叠放着,往往是一蒸一大锅,吃时就像吃饼子一样,味道非常好,可以当主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生活不好,我在省城上中学,每个假期返校,都会带上许多父母给准备的干鱼,一到学校,同学们总是欢呼着,一阵你抢我夺。那时,同学们最欢迎我从家里回校,也最欢迎我家里人到学校来看我,因为每次都会有鱼干和炸鱼带来。几年的中学生活,湟鱼给我及我的同学们带来了不少生活的乐趣,至今说起来,还念念不忘。 一次父亲背着多半麻袋鱼干到咸阳探望他的姐姐我们的姑姑,姑姑家孩子多,正为口粮不够吃发愁,已偷偷地跟人约好,要买些高价粮补充。这时节我父亲来了,背着个麻袋,远远的姑姑听人叫他们说有人找他们,她一时没看清还以为是卖高价粮的来了,闹个笑话,父亲送来的鱼干,对姑姑一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湟鱼与青海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央电视台播出湟鱼洄游系列节目后,互联网迅速做出反应,一下激活了我们的父辈的珍贵记忆,有关那个年代湟鱼的故事,一时间超越了任何流行的段子……我在白癜风手术成果展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bbfz/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