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房巷
营房巷得名于清西宁府镇标中营守备署。明西宁卫参将厅下辖中营在今营房巷,设中军游击(军职名,低于参将而高于都司)一员,中军都司一员,所以曾称“中营房街”。清王朝代明立国后,驻军机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另设了城守营和前营、、后营,但中营的地址和级别没有变化。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城中镇标五营被裁撤,只留下了营房巷名,让人还能想起那渐渐远去的历史
西宁东大街西侧古城墙(摄于50年代)
斜石巷
清初小教场自“城东南隅”移至明代西宁卫“草场”后,今省政府所在地就成了城内镇标五营营兵岁时“校阅之所”。当年校场西侧除了一些人家院落外,尚有不少地段是畦田菜地。由于小校场设东西二门,校场西门外连接西城门一线,渐渐被人们图近走捷路,成了斜斜的一条便道。后随着人家增多,成为巷道,为防路湿难行,和石坡街一样,铺垫石块,人称此巷为“石巷”。当年因与横平竖直的西大街和校场街相比,石巷显得不直,故称“斜石巷”。上世纪前半叶,有名的“西北歌王”王洛宾就曾在这儿住过
西宁市东大街湟光十字(摄于50年代)
社学巷
社学巷得名于清代“回民社学”旧址。清乾隆十一年(),饱学多才的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在知府刘弘绪、、的支持下,在创办新社学的同时,在回族聚居的西宁东关地区购置地皮,建造屋舍,创办了回民社学。之后,清代在西宁任职的西宁道蔡廷衡、龙锡庆、知府马愚、玉通、人先后捐银资助,社学一直办到清末。年,回民社学改为西宁县立高、、小学校,后又改为东关同仁小学。几经变迁,年正式命名为西宁市东关大街小学。因多年前这里办过回民社学的缘故,所以这儿的街巷被称为“社学巷”
位于人民街的古城车马店(摄于50年代)
驿街子
驿街子即今之生产巷。清雍正三年建西宁县,七年后,知县沈子绩为建县狱,将“狱禁巷”驿军住宿地迁至今城中生产巷。乾隆元年(),在驿军新驻地建成“在城驿”,当时有驿马44匹,驿夫32名,归西宁县管理。因这里百多年间曾作为“在城驿”的住址,所以人称其巷为“驿街子”
50年代西宁商铺
广济路
广济路因广济桥而得名。明万历年间,以“勇冠三军”而闻名的柴国柱任西宁卫中军守备时,曾率兵卒驻守西宁东湟水北岸,为方便交通运输而在东郭门外湟水上筑桥一座,老百姓也深受其惠,称其为“柴家桥”。清乾隆年间,杨应琚在原址建起了一座更为坚固的桥,定名“广济桥”,连接“关厢”北门(水城门)的桥南端便有人垒墙筑屋,做起小本买卖。因桥与水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条斜斜的大路渐成街道,约定俗成,以桥名街,就称“广济路”
西宁市南关街(摄于50年代)
莫家路
莫家路即今兴海路。莫家路的形成与北山铁佛寺是分不开的。铁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建筑华丽,有明代诗人夏瓒称赞铁佛寺的诗为证。它与北山洞窟一起,成了西宁城内士民和四乡老百姓礼佛和游览的胜地。每逢寺院举行佛事,人们扶老携幼,进献面食、、奶茶供喇嘛食用,称为供“芒嘉”。当年,今党校后的湟水上搭架有便桥,莫家路一带田埂便成了去铁佛寺必经之路,人称其路为“芒嘉路”。起初有人在此做买香表、朝佛用品的生意,后更有人摆茶园、蜡烛、开饭馆,成了街道,因谐音,把“芒嘉路”叫成“莫家路”
西宁市北关街(摄于50年代)
土巷道
土巷道过去作为连接小桥和盐庄的一段大路,是当年重要的地理标示,今已成为柴达木路的一部分。土巷道全长约二里许,从小桥西行,一路是不太陡的慢上坡。由于北侧是土质松软的黄土山,常会因下雨水浸而造成滑坡,所以土巷道里长年黄土遮道,没有砂石路面,随着人来车往,扬起的尘土笼罩了这一段路,因而这段大路成了名符其实的“土巷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兰青铁路的兴建,铁路路基通过了土巷道南侧、北侧连接小桥一线,一些木材加工厂、水泥制管厂、湟水河北岸、小厂相继在这里落户,路面也得到改造,但人们还是称这一段路为“土巷道”。与它毗邻的铁路南侧,沿河边也建起了预制厂、煤场、木材厂、,铁路边坑坑洼洼的土路竟成了后来的“海西路”。六十年代后期,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上级决定在土巷道南侧的湟水河上修建西宁市第二水厂,作为土巷道地界最大的一项市政工程,这里很是热闹了一阵。土巷道随之也有了正式的名份,成了“柴达木路”的一部分
西宁市东关大街(摄于50年代)
纸坊街
纸坊街实际上是西关大街的一部分。过去叫“纸坊庄”,一个有田地、、有耕畜的农村,近三百年前清乾隆时修成的《西宁府新志》中,就载有它的名字。当年,纸坊庄里有一处手工造纸的作坊,生产以麦草、、为原料造的草纸和麻纸。由于纸坊庄所处的地理位置东连通济桥、大西门,西接古城台,地处西川进城的交通线上,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纸坊庄里沿通济桥连接西川大道两旁,有了几家骡马店和酩馏铺,就这短短五、六十米街面,比起邻近村子,要显得繁华多了,不知不觉间,人们改称为“纸坊”或“纸坊里”。解放后,随着城市的扩大,新的西关桥建成,纸坊更加繁华,它和北面的莫家路一起,成了解放初期西门外最热闹的两处地方,名称也改为纸坊街
西宁卫城西门(年8月摄)
会馆街
会馆街即今之兴隆巷,原称后街,又得名于这里的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是山西、、山西商人集资筹建的。他们远离故土,在外经商,为了加强彼此联系,互相关照,增进乡谊,交流商情,协调商务纠纷,融洽与官府的关系,设立了山陕会馆这样一个共同议事的场所。原建于今湟光附近,因毁于年的战火,五年后,在城内后街茶店地址重建。建成后,很快成了城内一处热闹的地方,门前的后街也很快被人改称为“会馆街”
西宁府城外的惠宁桥(今小桥)年摄
大新街
明弘治初年,专设抚治西宁兵备道官员一名驻西宁,作为“宁郡大员”,官署分两处,在今大新街一带的一处叫“东察院”。年,留任西宁兵备道副使的万世德将旧道署东察院进行了扩改,作为抚治西宁兵备道的办事衙门,南察院后作他用。清承明制,这里又成了清分巡西宁道的办事衙门。清王朝灭亡后,年衙门终于失修而坍塌。年,废道署地皮由十家买定,中间留出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人称此街为“新街”。小新街开通后,为示区别,改称“大新街”
西宁民居(今南大街一带)年摄
小新街
清雍正十二年()八月,时任临巩布政司印务西宁道的杨应琚为达到“成人才、、厚风俗”的目的,专门申请在西宁开设贡院。经同意后,即在今小新街所在地购地修建贡院。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建学堂,西宁贡院也随之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屋舍也“日形坍塌”,年,当局将它划拨给师范学校,学校即将贡院拆毁,开成街道,两侧修成楼房铺面,“招商以为学产”,人称“小新街”
西宁府北街(今北大街)年摄
斗行街
斗行街位于观门街北端,缘于这儿曾是粮食籴粜的地方。过去,粮食用升子量,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所以经营粮食买卖的行业叫“斗行”。据史料记载,清前期把做这种行业的地方叫粮面市,清末又改称为斗面行,主要设在府门街和黉学街,清王朝灭亡后,一度迁往礼让街。年日机轰炸西宁后,为便于疏散,尕北门作为新开挖的四个城门之一,即在今观门街北端。年,当局将粮面市迁往尕北门,遂名其地为“斗行街”
西宁办事大臣衙门辕门(今解放路)年摄
前营街
明嘉靖三十一年,经巡抚王诰奏请,西宁卫防卫机构的级别由原来的守备提高为参将,即在今西大街南侧修建参将厅,作为守护西宁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参将厅下辖中营和左营、、右营,管辖马步军共名。清顺治十三年,将管辖西宁的最高武职自临巩移驻西宁,设西宁总镇,并在原来三营的基础上,除增设了前营和后营外,还另设了城守营。新设营的军官配置级别低于原来的三营,只设都司一员,统有马战兵名,步战兵名。新增的前营驻地在今宏觉寺街中段五中校址附近,后称这儿为“前营街”
后营街
因与前营街得名的同一原因,清顺治十三年,新增的后营驻地在今城中区前营街小学附近。后营也只设都司一员,统有马战兵名,步战兵名。后称这儿为“后营街”。在当时西宁只有两万左右人口的情况下,城内镇标五营驻军竟高达人,凸现了当年西宁作为军事重镇的特殊地位
大同街
大同街地域原称“后马场”。西宁城作为陇右重镇,城内一直驻有重兵,众多的马匹食用的草料就集中堆放在城内封闭的西北隅,即今大同街一带。清承明制,城内驻有前、中、后、左、右镇标五营,平时负责城市和各地的治安和守卫,国家有战事时,要奉调外出,应征御敌,其中右营就设在今大同街小学一带,右营军营前的通道曾叫做“右营房街”,右营房街后面是堆放草料的场地,所以人们称其为“后马场”。清末,镇标五营迁往城外后,所遗“后马场”因是官府用地,当局筹款在这儿建起丰黎仓。丰黎仓废除后,当局又将地皮分别赏给“马家军”头面人物金耀星、赵遂、人。年日本敌机轰炸西宁后,为了预防再次空袭时疏通方便,当局下令在城墙上再开挖四处通道,后马场的通道就是后来人们称为“尕西门”的出口。尕西门开通后,人们互相告知:“打通了”,后马场顿时成了城内一处热闹的去处,铺面比邻,牌幌相招,卖煤卖柴的,多聚于此。“打通”与“大同”读音相近,且与孙中山先生所追求的“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意思一致,故定名为“大同街”
教场街
教场街得名于小校场。明代由于西宁“孤悬绝塞,外控番夷,中卫华夏”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西宁卫后,就设镇守总兵官,以管辖军务,城中置小校场,作为“岁时校阅,护守城池”之所。当时的小校场在城东南隅。清王朝建立后,随着临巩总兵官移驻西宁,统领马步军达名,其中城内镇标五营营兵即达名,随之小校场移至今省政府所在地。小校场占地20多亩,设东西二门。两门外的通道逐渐被人称作“东、、西教(校)场街”。随着城市的发展,东教场街因被封死而消亡,西教场街独存,人称“教场街”
隍庙街
隍庙街即今之解放路,得名于这里的西宁城隍庙。西宁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据说供奉的城隍是东汉护羌校尉邓训。邓训在任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待羌胡以恩情,深得羌人心。邓训去世后,家家“为训立祠”以祭之。清初,庙前街道被称为“庙街”,后来渐渐改称“隍庙街”,与会馆街一起,是当年西宁最繁华的两条街道
花园南、、北街
花园南北街即过去的“宫门街”。西宁东门外当年称之为“关厢”,说“东门连关厢,商贾市肆皆集焉”。明嘉靖年间,为了保护关厢商贾,兵备副使王昺在修补西宁卫城的同时,在东门外绕关厢一周修成子城,开三门。子城无西墙,与卫城东墙共用。人们以东门为限,南侧称南街,北侧称北街。后因南街北端靠城墙建有一座药王宫,因而人称南街为“南宫门街”,北街为“北宫门街”。民国元年()9月,马麒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西宁镇总兵,一年后,又升任蒙番宣慰使,其后马麒就在关厢购地建屋,作为私宅,时称“白玉公馆”。马麒去世后,年马步芳整修白玉公馆,“重新油饰,备极华丽”,并在白玉巷北侧修建私邸花园,人称“白玉花园”。因这里有白玉花园的缘故,北宫门街渐渐改称为“花园北街”,南宫门街随之也改称为“花园南街”
观门街
观门街得名于当时建于西宁城东北隅的广福观。明永乐二十二年,西宁都指挥佥事李英因功,被永乐皇帝朱棣赐封荣禄大夫、柱国、会宁伯,并特准李英在西宁建真武庙的请求。之后,李英亲选庙址,督工兴建,宣德元年冬十二月建成后,派专使进京请皇帝赐名,宣德帝以“广福”赐观额,后称西宁真武庙为广福观。广福观是当时城内重要的寺观,虽曾多次维修,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坍塌殆尽,惟留有一观门街名,叫到如今
内容来源:西宁晚报
赞赏
长按北京哪里看白癜风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fz/10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