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最美的那一抹“中国红”
文\杨忠新
昨日,我乘坐刚开通的城市快客,从海湖新区到经济开发区去。快客驶上形如丝带绕山坡的凤凰山高速公路,驶过满山红叶与黄叶交织成美丽画卷的西山和南山时,红叶青山车奔驰,红叶与青山,红色车与高速路相映成辉。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行,道路与车辆、秋天与景色构成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一幅秋天最美的风景。
“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此时我不仅被沿途的青山绿水所迷恋,更是被社会发展之快,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殷实而感动。感动之后感叹高原古城的人们经过七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原来“拉羊皮不沾草”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宜居的绿水青山。感叹“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为了缓解60多万辆车对西宁交通带来的压力,西宁人民战天斗地,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硬是在南山和西山开出了一条“穿山钻洞”的凤凰山高速公路。感叹七十年前西宁没有公交车,五十年代后期才有了市内公交车后,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如今的西宁城已拥有近两千辆的公交车。公交先行,公共交通走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比率已过百分的三十二之多。
岁月如梭,载满了过往,在风景如画中,太多的熟知留在身后,一路走过的路和经过的事,在我步履蹒跚的漫长道路上,印刻出了一道又一道印记。如今乘坐如此高档舒适的绿色环保的纯电动车,行驶在听着就让人舒服的凤凰山高速路上,你不感叹岁月过的太快,难道还不感叹幸福生活实惠多多吗!想一想改革开放之初的西宁古城,与现在的幸福西宁城想比,时光与记忆交融凝固在一起,你还记得西宁曾经的模样吗?
那时候,天很蓝,车很少,好多地方没有路或者是土路,“繁华”的道路沿线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市民们的夜生活简单而平淡。没记错的话,大型购物中心是大十字百货商店,现场那叫一个热闹。早期电影院的名字叫东郊电影院、解放剧场、大众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无论何时这里总是熙熙攘攘,文化落后的年代,西宁人民对这里也有独特的情怀。那时在德令哈路口有一个烟酒糖果批发市场,我们拉着架子车到那里批发过烟酒。那时候,火车都是绿皮车,车窗还能打开,烧的是煤,喷的是烟,许多群众在火车站的炉灰中捡过未燃烧尽的煤碳渣。
那时候的大十字还有“圈圈”,西门口栽着一个杆杆。海湖路批发市场都是当地的菜农,推着架子车出售自己种植的无公害蔬菜。现在人们升国旗、跳锅庄、休闲的中心广场原来是停车场和花儿茶舍。
那时候最奢侈的物质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是所谓的“三转一响”。如果那时没有“三转一响”,再痴情的姑娘都要考虑要不要嫁给你。
那时候修建昆仑路时,古城的人们开始窃窃私语,这么宽的路上才走几辆车,真是浪费土地。那时候西宁城的公交车很少,车上总是人挤人,还是售票+月卡。
如今乘坐流线造型,外形美观,座椅软垫并加安全带,一人一座的公交车,奔驰在平坦的高速路上,享受“出门走好路,抬脚上公交”的美好生活,又不得不回忆过往的西宁古城和城中的公交。
回想西宁公交刚起步的那个年代,五十年代后期,高原古城西宁才有了市内公共交通,以湟光电影院门前广场为起点,试开至小桥、乐家湾两路公共交通。当第一辆公交车驶过西宁大街时,西宁公交的伟大征程拉开了奋进的序幕。那时候除了1路有六七辆车外,其他线路大多只有一辆车运营,松陵牌和松花江牌是主要车型。七十年初代当我刚记事时跟随家人到西宁,那时我们乡里、县上没有公交车,只有西宁城里有。记得当时1路和2路车是长长的拖挂车,车上有一个或者两个售票员。因为车少,车上特别拥挤,车门都是人工手拉关门的。有时候,由于车少人多售票员不得不下车把乘客推进车里,自己再上车拉上车门。售票员和驾驶员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往里走、再挤挤、买票!”常常是一天喊下来,嗓子几乎都哑了。
有人说,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我却说,最美的时光,一直在心上。金秋十月,在这蓝天白云下,我乘坐如此舒适的那一抹“中国红”为色调的纯电动城市快客,感叹时间流失过快的同时,正在享受硕果累累的繁华。
乘坐廉价票价,高质量服务的城市快客,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经济开发区,比往日节省了半个多小时。回到家打开手机,朋友圈被城市快客刷成“中国红”。我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fz/10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