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三千多年前的西宁人

沈那遗址对西宁人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地。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许多市民都知道有个沈那遗址,也知道它的大概位置在小桥附近,但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大多数市民都不清楚。本期的《青海视野》就让我们走近沈那遗址,看看远古先民曾经生活的地方。

1、年前的古羌人聚落村

10月29日,我们踏上对沈那遗址的寻访之旅,我们要在那里踩踩我们的先民曾经走过的路,我们要在那里摸摸哺育我们先民的泥土。听说我们要采访沈那遗址,在附近居住的77岁的白生玉老先生自告奋勇地给我们当起了向导。这个颇为健谈的“老西宁”说,30多年前他就在现场观看过对沈那遗址的发掘,那场面相当壮观。考古队一层层地挖掘,让人有种拨开迷雾想跟我们的先民对话的感觉。

沈那遗址就坐落在城北区小桥村北,位于湟水河和北川河交汇处的台地上,总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沈那”是羌语的音译,意为依山面水、黑刺林茂盛之地。

与白老先生沿着小桥山缓缓而上,沿路向南,两座别致的尖顶建筑物就突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白老先生说,“这里就是沈那遗址,那两座建筑物是在当年考古挖掘的地方新盖的,现在还未完工。今后这里将要建成沈那遗址公园。”站在这个台地上向南望去,这面台地依山面水,阳光充沛,视野开阔,站在这里你不禁会被我们的先民表现出的智慧所折服。

行走在沈那遗址,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影子里,任何一个动作都可能碰触到过去。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真的是一片沃土吗?他们采取怎样的交流方式?他们吃的什么?喝的什么?一切一切的未知数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唯有那点点滴滴的考古发现向我们打开了一扇尘封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之门。

在采访中,现在仍然住在沈那遗址旁的小桥村村民韩录文绉绉地向记者说了句:我们生活在老先民的“脚跟头”,那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

2、考古学家的意外收获

沈那遗址在地下埋藏了多年,是谁最早发现它的?在采访中,对于这个问题,西宁市文物所和青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都说出了一个名字“裴文中”。“裴文中”是谁?他和沈那遗址有什么关系?原来,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先生也是沈那遗址的发现者。

有关裴文中是如何发现和认定沈那遗址的文献很少,记载得也很简略。据记载:年,裴文中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以及青海湖附近作了为期3个月的考古调查。沈那遗址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在采访中记者获知,裴文中当年真正感兴趣的是在青海省民和县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沈那遗址是他考察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裴文中在对沈那遗址进行了简单的考察后就离开了青海,但他临行前还是对沈那遗址作出这样的判断:这是一处隶属齐家文化的古羌人聚居村落,是远古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是大约年前的古羌人聚落村,这个定论被很多学者接受和认同。早在殷商时期,青海就被称为羌戎之地,到了东汉设置西羌校尉之后,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羌人作为河湟地区的主人,始终生活在青海大地上。他们是土著青海人,土著西宁人。

3、“中国矛王”震撼考古界

在采访中青海师范大学张得祖教授说,因为种种原因,裴文中离开青海的40多年间,沈那遗址一直没有被大规模发掘。上世纪70年代末西宁市政府曾经组织有关部门对沈那遗址进行过挖掘,但规模不大,后来还对挖掘过的地方进行了回填。年西宁市人民政府将沈那古文化遗址作为第一批西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公布。现在这块由西宁市人民政府年立的沈那“新石器时代”碑还静静地矗立在小桥村一村民家的门前。不过,它斑驳陆离的碑身像是在述说着一段历史。沈那遗址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年—年,青海考古所组织有关部门对沈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工作。此次试掘面积有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一批齐家文化房址、墓葬、灰坑和一批石、骨、陶遗物。其中在31号探方内出土的巨型铜矛是最为珍贵的一件文物精品,它是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件最大的青铜兵器,堪称“中国矛王”。

这件“中国矛王”的确令人震惊,其矛阔叶状,双面锋刃,长61.5厘米、宽19.5厘米。矛中部两面有1.5厘米高的脊梁,銎(斧子上安柄的孔)与刃部结合处设一曲状倒钩。圆銎下端有一纽和三道圆箍,銎内遗留残木柄痕迹。此矛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确定为一级文物。现在这件震撼考古界的“圆銎宽叶倒钩青铜矛”已被青海省博物馆收藏。“中国矛王”记载了我们祖先征战时的悲壮场景。

4、依山面水的风水宝地

古人一般选择择水而居,沈那遗址为什么会建在“半山腰”?张教授说,沈那之所以要建在“半山腰”,是先民们选中了那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那时候的沈那与现在不同,年前的沈那依山面水,坡上是平缓的山体,肥沃的土地,便于农作物耕作;坡上充足的泉水,给先民取水带来了便利。当时的先民们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原始农业仍是主要的经济行业,生产的粮食除了日常家庭使用以外,还有些盈余,先民们把剩余的粮食储存在陶器中,有的家庭还有一些窖穴,专门用来存放多余的粮食。张教授说,沈那遗址墓葬中的随葬品有的多达十几个,少的也有一两个,透过这些墓葬中的随葬品,可以推测当时的社会资源已经有了贫富分化。同时在墓葬中还发现了铜质的贝壳,这些贝壳是作为等价交换物出现的,说明当时的社会商品交换已经产生。

张教授说,我们的先辈很聪明,宜居的沈那养育了人类,也创造了这里的文明。那时候的古人们过的是一段恬静的生活。这样的一片地方,是人类生活的“宜居”场所。

5、古羌人有三次大迁徙

既然沈那是块风水宝地,为什么这些文明后来消失了呢?

张教授说,这是历史之谜,到底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化?是族群间的战争?还是主动内迁?这至今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无论怎样,我们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生活过。

在采访中,张教授讲到青海古羌人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迁徙。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上说,有避战乱而逃徙,有避荒年而觅食等。

张教授说,沈那遗址是古羌人聚居村落,这有力地证明了羌人原居甘青地区,与华夏族同源异流,是中国最古老的族群之一。羌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民族的血管里都流淌着羌人的血液。

年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城北区委、区政府等计划对沈那遗址进行全面开发,但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现在这一目标还未实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全新开发的沈那遗址熠熠闪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沈那——这个高原先民生活的古村落,将会像一颗耀眼的启明星,重新照亮整个高原。









































白殿疯图片
治好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ls/66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