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1612.html西藏,世界屋脊奇异旅程
文/艾贝保?热合曼(维吾尔族)
年9月23日,我们一行43人,乘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兰新线到达兰州,遂改乘大巴赶至西宁。稍事停顿,登上开往拉萨的火车,开始了一次难忘的西藏之行。
因为是乘坐火车,就有充裕的时间浏览沿途旖旎的景致、体认独特的风情,进而从内心感慨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兰新铁路是陇海铁路向西的延长线,全长公里,可谓新疆通往内地的唯一铁路运输干线。而青藏铁路则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公里,加之兰州至西宁公里,仅一个单程就公里,如果再考虑拉萨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距离,这次西藏之行来回近上万公里。
西藏,这片从古海崛起的神秘高原,群峰傲立、奇秀连绵,一座座高耸云天的皑皑雪峰,仿佛白发苍苍历史老人,顶天立地、不动声色,见证着岁月交替、社会变迁。而那珍珠一样洒满大地的高原湖泊,或泼了墨一样,绿得似乎空气滴翠,或镜子似的,倒影着天上的云彩、地上的牛羊,一种恬静、幽然和深邃的诗性美,不是身临其境,哪有那种油然而生的怦然心动。之所以称之为雪域高原,水的丰盈和充沛,除了星罗棋布的璀璨湖泊,当属一条条蜿蜒奔腾、激流勇进的大江大河。有幸的是,西藏之行一路与江河相随,真正体验了什么叫江河绕山转、山随江河行的珠联璧合,从而为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惊叹、叫绝。
实际上除了蓝天白云、雪山森林、江河湖泊、草原牛羊等自然风貌,西藏最诱人的还是她的人文地理。其中宗教和文化最为独特、也最具神秘色彩,特别像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这些标志性建筑,本身就以博大精深的历史、古老的宗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一部百科全书,赫然屹立于人们心中。
说到西藏的神秘和文化,自然联想到扎西达娃、马原和马丽华这样三个人物。三人都曾是西藏作家,都以描写西藏生活而名扬遐迩。年8月,我有幸受邀参加中国作家《民族文学》烟台笔会,期间有两本《西藏文艺》杂志,不停在作家、诗人们之间争相传阅,如饥似渴、爱不释手。等我得到手一看,一个叫扎西达娃的名字就跳入眼帘。原来这两期《西藏文艺》,都以头题刊发了扎西达娃的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西藏,隐秘的岁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弥漫着宗教文化神秘气息和传奇的作品,也就从这时候开始,幻想着有一天踏入这片产生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秘境之路,像扎西达娃一样沉醉其中,突发灵感,说不定哪一天也如法炮制,在中国文坛大放异彩。
马原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一九八二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因写作《冈底斯的诱惑》声名大振,曾是先锋派写作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早期代表作品,小说以几个外来年轻探求者进藏后的所见所闻,真实再现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和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如果说当年从中学课本上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么从马原这里我则懂得西藏还有另一座大山,也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众山之主----冈底斯山。
马丽华则是山东人,曾任西藏文联和作协副主席,西藏大学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我之所以推崇马丽华,不仅在于她远离故乡,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西藏,更重要的是她以笔为旗,吃苦为荣,足迹遍布西藏高原,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扬的文字,讴歌西藏山川秀美、赞颂人民当家作主,让西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西藏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像我这样一介文弱书生,就是通过像女作家《走过西藏》这样的鸿篇巨著,一方面对马丽华肃然起敬,一方面更加坚定了一睹西藏美景的决心。
这一天就这样不期而至,国庆节前夕,当我们43位同事满面春风,谈笑风生,意气风发踏上西藏征程,一双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充满期待,一颗颗火红的心饱蘸对雪域高原的真挚情感。此时此刻,我们的耳际真的不约而同回响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天路》。而且诸如像歌中唱到的“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和“看到神鹰披着霞光”,转眼变成了眼前的真实场景,特别是列车经过可可西里,我们还生平第一次看到了近在咫尺的成群成群的藏羚羊、鱼贯而行的藏野驴,仿佛旁若无人,悠闲自在。事实证明,在可可西里,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而这也是对反盗猎英雄索南达杰英灵的最好告慰。
一个突出印象,青藏高原格尔木至那曲当雄,沿途多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草甸子和丘陵,数以万计的牦牛,仿佛一粒粒移动的黑色棋子,游弋在硕大无朋的绿色棋盘上;而一群群白云一样的羊群,则如盛开的一朵朵莲花,和一汪汪清澈透明的水泡子相映成趣,互为陪衬。而到了拉萨和林芝一带,一个山坳连着一个山坳,所到之处都是沿河而行,草原渐次被河两岸的草地所取代,因为置身于山坳,抬头见山,一座山比一座山高大、绵长,山上林木茂盛,种类繁多,就像一个天然植物园,满眼都是绿幽幽一片,难怪路上不时遇到一辆辆满载木料的大卡车,原来林芝就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如果总结一下,这次青藏高原之行,可用四个“三”和一个“一”来概括:即“三个山口”、“三座湖泊”、“三条江河”、“三座建筑”和“一点感慨”。
一,三个山口
青藏高原号称山的王国,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都诞生在这块区域,因而不乏一些著名的山口,青藏铁路就经过昆仑山口和唐古拉山口。
昆仑山口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公里处,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海拔米,因山谷隘口而得名,亦称“昆仑山垭口”。很久以来,昆仑山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古人尊为“万山之宗”、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伟人毛泽东当年就曾留下“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的传世之作,可见作为中国第一神山的深远影响。
“唐古拉”在藏语中,是“高原上的山”的意思,由于终年风雪交加,气候恶劣,号称“风雪仓库”。而唐古拉山口,就是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海拔米,青藏铁路最高点的唐古拉车站,因而也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正因为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唐古拉火车站,自然成了青藏铁路最重要的旅游观光车站,旅客只要站在站台向西远眺,就可以看到唐古拉山米的最高峰——各拉丹冬雪峰的美丽容颜。
更重要的是,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
长江全长公里,是亚洲第一长河,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三长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省、市、自治区,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我们的“母亲河”。
而米拉山口,则仿佛西藏米拉山的一个鞍部,位于拉萨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工布江达县地界上。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米拉山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以东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被茂盛。根据当地青石板记录显示,实际海拔应该是.25米。山口处常年积雪,发育有远古时期冰川活动遗迹。川藏公路南线经此山口。
到达米拉山口的时候,呼呼刮着山风,我们下车后争先恐后涌向照相的最佳位置,也就是一个挂满经幡、堆着玛尼堆的小平台。或许是海拔太高,而游客又留影心切,没跑上几步便开始上气不接下气,甚至有几位嘴唇都发紫了。原以为平台有供游客照相的碑石,走近一瞧却不见踪影,好在不知哪个有心人在一块三角青石板上写下“米拉山,米”几个大字,我们这才如获至宝,纷纷怀抱这块青石板照相留念,还别有一番特殊纪念意义。
为了招揽生意,一男性藏族朋友,手牵两条狮子一样的藏獒,微笑着守候于此。以前虽说也曾见到过藏獒,可毕竟不在青藏高原,大抵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今却在西藏海拔米以上的米拉山口,又有藏族朋友守护在一旁,尽管惴惴不安,却也让好奇心促使着,和藏獒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而且美其名曰“猎人与牧羊犬”,可当几个时尚“MM”也与藏獒合影时,我的脑海随即跃出《美女与野兽》这个名字。
二,三座湖泊
青海湖、纳木错和巴松措是我介绍的三个湖泊,其中青海湖地处青海省,而纳木错和巴松措,一个隶属那曲当雄和班戈县,一个则在林芝工布江达。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长公里,宽63公里,周长公里,面积达平方公里。
从火车车窗望过去,青海湖真的就像大海,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年的时候,我曾到过一次青海湖,走到湖边时,不仅可以看到翱翔于湖泊上空的鸥鸟,还能领略湖水推波逐浪、惊涛拍岸的难得景象。尤其当我听说湖中珍品湟鱼,由繁荣到枯竭再到兴盛的历史,深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像我们的一些草场,由于载畜量本来就大,加之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周而复始不但草场退化,甚至连牲畜品种都退化了,而亡羊补牢增加巨大成本不说,耗费的时间也很长,得不偿失。
纳木错湖,在历史文献上记载,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故称“天湖”。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当地藏族牧民叫它“腾格里海”,意思也是“天湖”。
纳木错之所以被称之为圣湖,是因为公元十二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除了西藏以外,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完成艰辛的旅程,来转湖朝圣,以寻求灵魂的超越。世界海拔最高的湖,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自然原始生态,是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
巴松措又名措高湖,“措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湖面海拔多米。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安详、宁静,亦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将雪山、树木、蓝天、白云和湖水和谐搭配、不紧密也不松散,疏密有度,层次分明,令人心旷神怡。
来到这里,多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乍一看,仿佛置身于天山天池,无论那山那水还有那景,活脱脱一个天池的翻版,因而有人调侃说:“不识巴松真面目,只缘身在天池中”。
三,三条江河
我要说的三条江河分别是拉萨河、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藏语称吉曲,意为“快乐”和“幸福”之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北侧的罗布如拉,沿途流经墨竹工卡县、达孜县,最后经过拉萨市。
说实话,一到拉萨我就迷上了拉萨河,因为她的宽阔,更因为她的清澈。一座古老和现代文明结合的城市,流经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那会给这座城市带来多少滋润和幸福啊。历史上有不少举世瞩目的都市,很少不是与江河同呼吸共命运的,因为有了江河城市才繁荣、长久,反之总有一天会走向衰败。
那天早晨赶往林芝,一路和拉萨河结伴而行。看着天空鱼翻白肚,拉萨河上立时波光粼粼、波涛滚滚,随着一座座大山轮廓清晰,河水像一条蓝色的哈达飘向远方,似乎祝福我们一路吉祥。不一会儿,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早起的人们开始一天辛勤的劳作,而那些亦步亦趋的牦牛,或三五一群、或一两头同行,不约而同从一家家庭院后面走了出来,正打算去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填饱肚子,拉萨河畔的早晨,就是充满生机的安详的早晨。
尼洋河发源于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由西向东流,在林芝县的则们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5公里。可以说尼洋河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一条河,那个翡翠一样清澈明净的湖蓝色,那个白得灿若乳汁的浪花,就那么一尘不染、那么义无反顾一路向东奔涌而去。
如果说西藏的天空,就像水洗过一样透亮、明净,尼洋河则如一位仙女,顾盼生辉、妙不可言。因而尽管路途遥远,车马劳顿,但因有了尼洋河的相伴相随,轰鸣的发动机声,也宛如一曲天籁之音,从而变得悠扬悦耳,动人心扉。而那天上飘动的云彩,就像扬帆启程的航船,给人以希望和遐想。因为尼洋河,山也愈发苍翠、草也愈发丰美、牛羊愈发肥壮,进而生活才愈发蒸蒸日上。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我们西藏之行最后一站,因其浑然天成的景致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美大奇之山水,不知陶醉和震撼了多少人,难怪人们从四面八方趋之若鹜、纷至沓来,原来这里的确美得让人仿佛猛然置身于人间仙境,心旌摇荡而乐不思蜀。
很久以前,曾在美国西部片中,领略过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非同一般,然而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忽然就有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的强烈感觉。毕竟是堪称世界第一的大峡谷,全长?9公里,除了壮观、奇特、雄伟、秀美等特色,恐怕其原始、自然、洁净的原生态风貌,让别的地方难以媲美。
俯瞰大地,雅鲁藏布江水波涛汹涌,浩浩荡荡,蜿蜒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抬头仰望,就是海拔米的南迦巴瓦雪峰,仿佛直刺天空的一柄长矛,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凌云壮志。那一天真是天公作美,平常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南迦巴瓦峰,不知不觉间拨云见日、露出真容,一时间人们犹如看到仙女下凡,禁不住发出由衷的赞叹。还真如导游所说,南迦巴瓦峰像是一位仰卧的美女,那清晰的面部轮廓,挺秀的乳峰,甚至连飘逸的长发都活灵活现,看来南迦巴瓦峰又名“羞女峰”,名不虚传。
四,三座建筑
如果提及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绝对首推拉萨的布达拉宫。当我们来到拉萨的当天晚上,一出火车站就开始四下里张望,直到经过布达拉宫广场,我们才一睹布达拉宫气势雄伟、高山仰止的奇丽壮观景象。当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一如天上宫殿,富丽堂皇、高高在上,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期待,促使我们恨不能即刻投入她的怀抱。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来到布达拉宫,在导游的引领和讲解下,一步步拾级而上。这座高达13层,集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一体的非凡建筑,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横空出世,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我为布达拉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感慨,为布达拉宫宏伟壮美的建筑而倾倒,更为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而自豪。
在拉萨,我们不止一次听到“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可见大昭寺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大昭寺始建于公元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昭寺建筑面积达余平方米,共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
登上大昭寺楼上平台,回首远眺:布达拉宫,那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再俯视大昭寺广场,人流潺动,熙熙攘攘,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独特风景。早就听说八廓街是西藏社会从古至今发展的一个缩影,今日亲临八廓街,才觉得是正真意义上的不虚此行。
除去大昭寺古老的宗教建筑群,以及由此应运而生的“圣路”--转经道和街心巨型香炉,最为引人瞩目的,就属街道两侧林立的店铺和摊点了。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藏鞋、藏刀、藏帽,以及鼻烟壶、酥油桶、青稞酒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甚至连印度、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都应有尽有,真是不到八廓街,不知世界无奇不有。
在大昭寺,还有一点一开始就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那就是不断从楼上传来的美妙歌声。有男声,有女声,更多的时候是男女和声,清亮得没有一丝污染,在世界屋脊用天籁之音来比喻,再贴切不过。走上楼台一看,原来是一群藏族青年男女,正在屋顶上边唱歌边打夯,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歌声与步调和谐统一,像是在跳舞,分明又在劳动,载歌载舞、周而复始,把枯燥繁重的体力劳动,通过歌声和舞蹈变得轻松、活泼,简直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被藏民称作“打阿嘎”的夯土歌,不但极富节奏感和艺术魅力,关键是劳作成果同样极具传奇色彩,也就是确保地面平整、坚硬、光滑,就像整洁光亮的大理石地面,结实耐用而且美观,可谓又一人间奇迹。
从拉萨到灵芝,途径松赞干布的出生地甲玛乡,远远望去,一座高大的门牌楼映入眼帘,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不照一张相,可是一大遗憾。所以当车刚一停稳,我们就蜂拥而至,“咔嚓、咔嚓”一阵猛拍,也不管衣冠整不整,造型美不美,只要把“松赞干布出生地”7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收入镜头,一切都说“OK”了。
甲玛一词在藏语里意为百里挑一的富地,古时为群山环绕、水草丰足的圣地。据说,在松赞干布父亲当政的时候,这里曾建有强巴敏居宫,松赞干布就出生在这座宫殿里。在西藏,他被尊为观音的化身,我们所到之处,无不闪现着他的身影。
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影响深远。他不但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最著名的藏王,而且迎娶了文成公主,创制了藏文字。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与此同时,松赞干布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一点感慨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次西藏之行,是一次十分难得和非常难忘的旅行。说难得,西藏地处世界屋脊且路途遥远,很少有机会专程前往,加之令人生畏的高原反应,包括我在内不敢贸然行事。这次我们却突然有了穿越青藏高原的一次经历,而且一行43人,男女老少、浩浩荡荡,几近包揽一节车厢。走戈壁、过草原、翻高山、游江河,来去9个时日,行程近公里,饱享了眼福,增长了才识,丰富了阅历、陶冶了情操、鼓舞了精神,尤其是自始至终践行“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安全行”的临行诺言,如释重负、令人欣慰。
说难忘,一行43人来自不同岗位,无论从性别和性格而言,都存有差异。有爱说爱笑的,有勤于思考的,有的多才多艺显“身手”,有的一心一意练“内功”,团结和谐的一个“团队”,亲同手足的一个“家庭”。正因为如此,当一个人突然有些胸闷气喘之时,立时有人嘘寒问暖,送去一袋氧气,或一粒药片的同时,也送去一份关爱和帮助。所以,当有人百年一遇,巧逢拉萨过生日,很快就有很多人开始为之筹划和安排。当我们下火车刚一走进餐厅,象征幸福和快乐的大蛋糕,就已摆放在了餐桌上,而当那首每天回响千万次的歌曲——《祝你生日快乐》,再一次在拉萨上空响起的时候,不要说当事人喜不自禁,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心里美滋滋的。
最精彩、也最令人回味的,就算国庆节前夜那次盛大的车厢文艺晚会了。事先有策划和编导,现场有主持和舞台监督,不但有主打“歌星”,也有半路友情“客串”,甚至连插播广告都想到了。准备时间最长,也最具创新意义的就是涂脂抹粉、披红挂绿的大“法师”了。人高马大的大“法师”,大摇大摆、器宇轩昂,极尽神秘和高深之才学,口中念念有词,一脸严肃表情,一经亮相随即引起一片喝彩。也许是大“法师”表演太逼真,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有几个孩子围着扮演者跑前跑后,仿佛着了迷一样。
西藏之行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其中还有些故事充满乐趣和具有特殊意义,限于篇幅先就此打住,待到打好腹稿,我将再次述之笔端,以飨朋友。
艾贝保?热合曼,男,维吾尔族,生于年8月15日,年2月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先后担任教师、校长、县委统战部干部、乡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乡长、县政协秘书长、县政府副县长、乌鲁木齐市劳动局副局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等职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组诗《在春天的怀抱里》获山东省大学生诗歌奖,诗歌《把草原和牧民放在心上》获自治区三十年少数民族文学奖,组诗《新疆大写意》获年“雪莲杯?天涯诗歌奖”,散文《爱,就在字里行间》获年《乌鲁木齐晚报》征文一等奖,散文《我是孔子的弟子》荣获新疆日报(汉文版)年度好新闻一等奖,散文《“老热”是父亲的一个爱称》荣获当代华文亲情散文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儿子娃娃》荣获乌鲁木齐市首届红山文艺奖,散文集《镶嵌九颗珍珠的传奇地方》荣获第十九届北方十五省(市)区文艺图书奖一等奖,首届北方文艺图书奖一等奖。著有散文集《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拌面传奇》《味蕾的旅行》《九颗珍珠》《一张纸拴了人一辈子》和小说集《瓜棚记事》等。
主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问:林非贾平凹万伯翱
韩石山刘玉堂石楠
社长:刘云龙
总编:憨仲
副总编:蔡永祥毛小东
总编助理:邵宝珠冯小军
编辑部主任:白冰
责任编辑:杨玉泰国际军张广利
陈庆连丁素路曼曼
统一投稿邮箱:dfs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