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的城市,如果忽然遇到一个说合肥话的人,你是否是立刻就感觉亲切万分?这就是家乡话的魔力。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语言文字专家、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光汉说,这里的乡愁其实也包括了家乡话,故乡的方言就是思乡的一种寄托。
方言未来可能会消失
作为合肥方言研究的权威,王光汉对方言的感情可不一般,但在他看来,方言势微已不可阻挡,将来可能会消失。不过对这类趋势,王光汉并不是一味地遗憾,凡事都要分开来看,推行普通话有好处。
王光汉说到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一次是到上海做词典学讲座,看到下面1两百号人,我讲得周身是劲。可两个钟头下来,问学生,没想到有个学生说只听懂了1句,还有学生说一句话都没听懂,只由于我说的不是普通话,合肥话让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性辞书学会,大会安排我做学术报告,结果只讲了六七分钟,主持人就喊我下课,原来翻译听不懂我的话,没法翻译下去。
普通话很重要,但方言消弱乃至消失,还是让他觉得很惋惜。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讲,方言有时可以表达得更有感情。王光汉说,比如说一件事很棒,合肥话说真赞,好赞,配合方言中有特点的发音和腔调,可以将赞美的感情完全表达很到位。这就是方言的特殊魅力。
方言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王光汉对合肥方言1爱就是三四十年,现在还在不断搜集和整理合肥方言。2008年他出版了《庐州方言考释》1书,收录了近4000条词语,不但包括合肥方言,还触及六安、舒城、滁州等地区的部份方言。方言就是语言文字中的活化石。王光汉说,很多方言都承袭了古语,有些是古语中的辞汇,现代语已不用了;有些方言承袭了古语的读音,现代语也不那末念了。如果要研究语言的历史,方言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王光汉说,1998年当时写了十多万字的《乡音小考》,就打算搁笔,以为合肥话都被写得差不多了。但一次去菜市场,听到买菜人和卖菜人在争执,说的是地道合肥话,可其中有的词语自己就没听说过。从那时起,王光汉就明白,这里面的学问还大了去了。我准备把这本书再修订1遍,给大家留下点关于合肥话的记忆。
王光汉说,最近还准备用合肥话写一些文学作品,差不多已完成8九万字了。用合肥话写的文章特别有意思,为方便读者看懂,还用普通话都翻译了1遍,出版后读者就可以对比来看。
家乡话是语言中的乡愁
去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当中,这样一句话遭到了极大关注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1富有诗意的语言,说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意在强调生态文明,尊重自然,保存现有山水风采和人文景观。如果说记得住乡愁,也包括记住家乡话,估计不会有人有异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动,愈来愈多的人走出乡村进入城市。但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离开故土多远,只要听到故乡的口音,那份亲切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比不了的。
古人曾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即便是两鬓斑白了,也仍然记得故乡的口音,这就是乡愁。
延伸浏览:
合肥话背后的故事
依仗大鼻失误事:
这个说法指的是凭仗某种似乎是稳操胜券的事物,却常常会坏事。
王光汉解释说,这个说法跟合肥的掌故有些关系。老合肥牛耘先生曾写过《张大鼻子与天下第一军》1文,说解放前长丰县庄墓有个名叫张聚五的人,人称张大鼻子。他聚集匪徒,在合肥及周边几个县打劫,把这一带弄得鸡犬不宁。后自恃兵强马壮,打出天下第一军旗号,围攻合肥,掠走桐城县长,后又进攻全椒,宣称要拿下南京,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当时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导。后来这个天下第一军还是被消灭了,张大鼻子也被击毙。
依仗大鼻失误事估计就是由此而说起来的,王光汉推测,当时是说张聚五依仗自己的大鼻子而失误事,还是说其手下依仗张聚五而失误事,可能都兼而有之。
甄三:
借指逞能的人,也用以挖苦不识时务,做与自己无干事情的人。清朝末年,合肥镖局有个著名镖师名甄三,与霍元甲相类。因甄三为镖师,能力超凡,在合肥影响很大,王光汉推测,合肥方言甄三可能就由此而来。
1毫:
一点;少,小。
毫本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指尖细的治疗白癜风的偏方毛,引伸有极小、极少之意,但这个引申义一般只用于否定的语言环境中,比如毫无头绪。王光汉解释说,合肥方言中毫的引申义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其他地方不多见的。比如说饭锅里还有毫毫饭,够吃的了,只借了这一毫毫钱啊?毫在合肥话中,有时也读成了gao(第二声)。
招不住:
吃不消,抵挡不了。
普通话说招架不住,合肥人说话快,所以简说为招不住或架不住,成了方言。招的本义是打手势招人,《说文》里说招,手呼也,因此包含有举手这样一个动作,在与人相搏时,举手向上,即为抵挡。招与架同义,合肥一般不把两个字放在一起说。
得味:
好玩,有趣。
对得味一词,王光汉说,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类似的内容,江淮官话都有此说。得可以解释为有,在很多古籍中都这样用。平常说有没有空,也可说得不得空,所以得味只不过是有味的换一种说法。
日头:
太阳,合肥方言称为日头或热头。
王光汉说,将太阳称为日头,其实由来很早。比如宋朝杨万里在《山村》一诗中就写道:歇处何方更歇些,宿头未到日头斜。《儒林外史》第六回:直到日头平西,不见一个吹手来。有些地方的日头,虽与合肥说法习惯不尽相同,但所用的词义是一样的。热其实是日的音变。《朔方道志》:俗呼太阳为热,即日也。
原标题:一口方言可意会最是乡音解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