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有期待,干部有责任,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扶贫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帮扶干部全脱产,一门心思蹲点扶贫省里明确帮扶工作机制:不脱贫不摘钩,没有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队伍不撤、干部不换
今年30岁的寇永萍有两个女儿,孩子小不方便外出打工,但闲在家中总不是个事儿搬迁后,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寇永萍将自己130平方米的住家打造成了“农家乐”,既能照顾孩子、收拾住家,还能挣钱丈夫在参加扶贫部门组织的电焊技能培训后,拿到了电焊执照,现在外出做工一天能挣200多元
“去年我家拿到9000多元的分红”,59岁的藏族牧民东治一边给小羊喂奶一边说东治将自家的4对母牛和牛犊入股到村里的有机畜牧业生态合作社
产业的兴起,发展方式的转变,让青海贫困农牧民看到西宁晚报数字了未来的希望
“十三五”期间,青海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高品质农(牧)家乐、休闲农庄和庭院旅游实体,计划每年新增乡村旅游接待点200家,至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4000家(人民日报记者 张志锋 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22日 08 版)
更藏太主动找到村委会说:“把我的庄廓拆一部分用吧,我一个人住,用不了多大的地”老党员做奉献,村民活动场所建好了,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还有篮球场
搬迁扶贫挪穷窝
看到东治入股的好处后,其他牧民纷纷入社,除了140位村民负责全村牛羊养殖外,剩下的劳动力都出门挖虫草、打工、开缝纫店、修摩托车等,进行多种经营
经过培训,牧民才让多杰在县城开起了出租车“现在只要能吃苦,一个月挣个四五千不是问题,再也不用西宁晚报数字报刊过‘饱一顿,饿一冬’的生活了”才让多杰说
干部签下责任书
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过去处于浅山区,全村103户357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村民们辛苦一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此外,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娶亲难、上学难破题解难,百姓望眼欲穿
兴产业断穷根
解民忧、助民富扶贫工作队筹划修路,解决行路难建村级活动场所,方便村民健身组织爱心捐助,为特困户及孤寡老人送关爱……一连串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儿上
地处西部的青海省自然环境脆弱,省内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扶贫开发时常“缺钱”“缺能人”“缺技术”
而立足当地实际,以扶贫资金撬动银行贷款,用产业项目带动扶贫,充分利用资源唱好“特色经”,正成为西宁晚报青海扶贫攻坚“啃硬骨头”最有效的“利器”
青海扶贫,既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调动普通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整村扶贫推进中,大伙儿纷纷献计献策,出人出力
当地政府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异地搬迁为了让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根据每户实情,量身定制扶贫方案,让搬迁村民都有稳定的增收门路
海晏县贫困户巴特噶的妻子因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年治疗费用在3万元以上,家中一贫如洗实施金融扶贫项目后,由村能人大户做联保人,帮巴特噶贷款10万元购置了装载机,承包给工程队,年创收10万元以上
……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河北乡松多村有一个老党员叫更藏太,很多村民提起他,都竖大拇指在扶贫攻坚中,原村民活动广场需要异地改建,但要找一西宁晚报电子版处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仅拆迁费就需要30万元,把村里难住了
青海多地山大沟深,旱灾频发有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出路只有挪穷窝
访民情,问民意,扶贫工作队进驻后马不停蹄开始忙活走访登记表有记录:交通不便,低保落实不到位……
大美青海的另一面,是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约占全省95%的范围扶贫任务较重,脱贫难度较大是青海面临的严峻现实
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截至今年8月,青海依然有53.97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青海省委、省政府目标坚定: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在距离同德县城20公里的北巴滩上,一处草原新村在阳光西宁晚报招聘信息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同德县瓜什则乡160户无畜少畜户新的定居点已搬下来的农牧户中,现有50多户以租赁形式或者自主创业从事商贸、餐饮等行业,还有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在县城打工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青海向全省1622个贫困村每村派驻3至5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今年9月以来陆续到岗工作队队长兼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湟中县卡阳村第一书记鲍武章现已成了村里人:“怎么践行‘三严三实’?帮扶贫困就是一种考验,不实干行吗?”
新家迎来新生活
目前,在青海贫困地区,现代农牧业实验区建设风生水起,有力带动了一批藏毯、肉食、乳制品及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生产项目,25%的纯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藏区现代化服务业西宁晚报电话的龙头产业,正在成为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辐射广能致富
断穷根,靠产业
诺木洪枸杞、青海老酸奶、昆仑雪菊、青稞奶茶……当“青海味道”在网上飘香, “电商扶贫”这样一条全新的扶贫路径,也正在青海兴起,很多农牧民也将这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路,称为脱贫致富的“电子天路”
像麻尼台村一样,青海的绝对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在农村、牧区,依赖土地、草原为生随着青海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退耕还草项目以及三江源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实施,定居成为游牧民群众的主要生活方式,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显得至关重要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排子山村共有千余人由于贫困,村里超过2/3的人常年外出打工,挣点辛苦钱;由于贫困,青海西宁晚报留守的村民死盯着一点救济款日子不舒坦,源头都是一个穷
不脱贫就不脱钩
骨头再硬也要啃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青海扶贫倡导“指挥员”靠前指挥,“尖兵”下沉一线,向贫困村“集结”
“阿妈,我去上班了!”随着关门声,扎西巴毛的一天开始了她迫不及待地赶往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对她来说,在产业园区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值得期待,“在这里我不仅可以赚钱养家,最主要的是可以学习技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十二五”前4年,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青海年均减贫21.2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64元增加到6209元,年均增长15.7%,贫困发生率从36.6%下降到13.7%,年均降低5.7个百分点扶贫工作青海省西宁晚报取得了显着成效
忽如一夜春风来当青海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日益转为现实生产力,朝阳产业牵手扶贫开发,旅游精准扶贫的温暖阳光正洒向各地的贫困角落,勾勒出一幅产业致富的新蓝图
立足省情,积极作为青海动员全省力量推进扶贫开发,提出力争比2020年提前一至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的战略目标
按照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的思路,自去年以来,青海省在8个市州17个县(区、市)“量身定制”扶贫新模式,使昔日的一个个贫困村搭上致富快车,迈向富裕之路,辐射带动10余万贫困群众增收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贫困牧民依靠合作社改变生产方式
干部出点子,农民出力气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汪青海西宁晚报电子版治全的妻子去世,一个人带着两个娃娃苦熬过去就靠种小麦和油菜维持生活,除了吃饱没别的想法“帮扶干部了解我家的困难后,专门从省里找来了专家,教我种中草药当归,还帮我联系好了销路,去年收入不错,这日子有盼头了”
北京最好白癜风中医医院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