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驳风专家在线 http://www.csjkc.com/m/
冬日的西宁市(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央广网西宁12月17日消息(记者张雷葛修远)12月1日至8日,央广网记者随“40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主题采访团,深入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河湟谷地、祁连山区,实地探访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筑牢中华民族生态安全屏障,高质量推动资源能源绿色开发,为各族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践成效。今天刊出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40年看青海》第四篇《青藏高原上的“宜居”城市》。
青海是一个高原省,84%的国土面积在海拔米以上。在很多人看来,高海拔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青海却在青藏高原上建起了一座座生态优美、功能完善、人民生活幸福的“宜居”城市。
空中俯瞰西宁市北山绿化(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12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河湟谷地、海拔多米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西宁不仅是青海第一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
记者先后登上西宁市南北山,夹在两山之间、依黄河上游主要支流湟水河与南川河、北川河呈“X”型交汇河道建设的西宁城市全境尽收眼底。
西宁市民在南川河滨河游园堆雪人(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西宁市委绿色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徐进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西宁市虽然对南北山的绿化从未间断过,但在改革开放之初依旧是荒山秃岭围城,森林覆盖率仅为17%。过低的森林覆盖率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对全市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城市园林绿地匮乏,设施简陋,干旱高寒的地理气候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一直困难重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当时真实的写照。
年,青海省提出“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改善西宁的生态环境”的战略决策,启动了西宁南北山绿化建设工程,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累计造林多万亩。
玉树地震纪念馆(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西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霞介绍,近年来,西宁市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的目标,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治山、治水、治城的生态绿化工程,努力在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在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项荣誉的省会城市,实现了“西宁蓝”、“高原绿”、“河湖清”。
如今,原本光秃秃的南北山拥有了亩永久性绿地、公里的三级绿道,由南山生态运动休闲区、北山生态文化体验区、西山生态景观观赏区、小有山林业科技展示区共同组成的“一园多区”环城国家生态公园正加快构建步伐,植被面积不断扩大,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对减少西宁地区扬沙天气,控制水土流失发挥着重要作用。
灾后重建的玉树新城(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西宁市民林寿邦对记者说:“现在你看绿化的确实好,山上空气也好。以前到山上来,根本就看不到这么多的树,这么多的草。”
在城区,西宁市先后实施了西堡生态森林公园、西宁园博园、南川河滨河游园、北川河湿地公园、湟水流域国家百万亩规模化林场等重大生态园林工程。改革开放之初,西宁市只有一座公园,如今,具有一定的规模公园、绿地达80多处,人均绿地面积由3.2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
在今年国庆节前建成开放的北川河湿地公园,西宁市民沈女士对记者说:“公园面积大、水域广、植物多、景色美、还有穿插在其中的一些雕塑,增加了文化内涵,像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玉树市格萨尔文化广场夜景(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12月3日,记者乘车前往青藏高原、海拔米的玉树市。地处青海四川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玉树因年发生7.1级地震而为全国人民熟知。年,灾后重建的玉树撤县设市,成为青藏高原最年轻的城市。
走进这座灾后重建的高原新城。进城处的玉树地震纪念馆,保留着一幢8年前在地震中坍塌的两层楼房,时刻在警醒着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登上城外的当代山,城市全景尽收眼底:高山峡谷中依“丁”字形河道重建的玉树新城,藏式风格的楼房鳞次栉比,街道蜿蜒,人来车往,一片繁荣景象。晚上,游走在格萨尔王文化广场,河道两旁灯火璀璨,餐厅酒吧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透露出这座高原新城幸福和谐的生活气息。
玉树市夜景(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记者来到玉树市双拥小区居民旦永兰的家中,藏式装修风格的三居室住宅宽敞明亮。她告诉记者,以前一家五口人在玉树民俗村平方的独门独院房在地震中倒塌了,震后住进了平方的楼房。老公有工作,儿女上了大学,她也不愿在家闲着享清福,先是在家开起了民族手工工艺品作坊,带动几名赋闲在家的姐妹靠勤劳的双手增加收入。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如今成立了公司,还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为20多名藏族姐妹重造了就业机会。
旦永兰说:“地震后全国人民都在帮助玉树重建,作为玉树人,我也要为玉树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做点事。我想今后把公司做得更大,带动更多的姐妹走增收致富。”
玉树市民旦永兰在家中开起民族手工艺品作坊(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年退休的原玉树州人大主任昂格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玉树灾后重建8年来玉树的发展变化。
昂格告诉记者:“地震前玉树就没有几栋像样的房子,冬天取暖还要烧牛粪。灾后重建时,玉树市就提出‘苦干三年,跨越20年’。现在的新玉树城市规划科学,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卫生整洁。家家拥有温暖的新房、便利的交通、完备的社区服务,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大家有目共睹,何止跨越20年。”
玉树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在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记者实地感受了先进网络科技手段对这座城市的现代化高效管理。
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海涛介绍:“玉树市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年开始运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和空气、水质监控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去年玉树是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如今又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了监管监督,实时的监控,对环境各方面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德令哈市巴音河景观(央广网记者张雷摄)
12月4日至6日,记者还先后走访了青海省的东大门海东市、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
年撤地设市的海东市如今是青海人口第二大城市,浓郁的河湟文化给这座新城带来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年建市的格尔木市地处青海南接西藏、西连新疆的要道,年撤镇建市的德令哈市则西北连接着新疆、甘肃敦煌。新老两座城市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和日益频繁的省际经贸物流,正在成为快速崛起的现代化工业商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