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仁新著《名作家记》是其多年编辑与写作经历的集中亮相,作为《十月》杂志的创始者之一与资深编辑,数十年来,他活跃于我国文坛一线,与大量作家与编辑通过约稿、采风、座谈会等形式接触,采集到了大量一手的鲜活素材。张守仁凭借着过人的记忆力与六十余本现场速记的日记本,将众位名家几十年来的音容笑貌、生活趣闻、家庭故事等等一一书写下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成为记录这个文学时代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而张守仁与众位作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无论从编辑角度还是创作角度,都为后来人带出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文链接为相关文论)
如烟往事忆旧人
——张守仁《名作家记》读札
袁恒雷
年夏天,张守仁、王世敏、章仲锷三人在济南参加一项文学会议。会议期间,三人面对新时期文学高潮的到来,纷纷觉得有创立一本大型文学杂志的必要。三人当时想了许多名字,诸如《东方》《东风》《首都文学》,都被否定。直至王世敏想到《十月》的刊名,张守仁和章仲锷都表示同意。张守仁眼前一亮:“说这个名字富有意义:十月革命发生在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在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年10月,打倒‘四人帮’在年10月。”(1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年8月第1版,以下只标出页码)章仲锷也表示赞同:“说‘十月’还能表示金秋丰收的喜悦之情,以此迎接作家们归队后的创作高潮。”(1)于是,这三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决定冲出禁区,思想领先,让新办的刊物走在时代的前列。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准备,《十月》杂志在年8月问世,新华社立即播发通稿,将这一重要文学消息昭告全国读者。而从此开始,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了辉煌的时代——诞生了无数名家名作。张守仁身为《十月》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在这之后,以数十年的编辑身份、散文家身份,成为这个文学黄金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多年过去后,一起创办《十月》杂志的王世敏、章仲锷两位先生,以及众多作家纷纷谢世——“当时共我夜语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而早在年张守仁在美国看望李陀的时候,李陀就劝他抓紧时间写作当代的文人记录。直至年初,张守仁历经三年写作,写成《名作家记》,从接触过的上百位作家编辑文友中,选取了四十余名最有代表性的予以记录梳理,回顾了四十多年他与这些名家的交往历程:“写下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忆旧,记下新时期黄金岁月中旗帜性刊物《十月》的风采,录下作家们的音容笑貌、情感历程、生活细节,不让它们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如今,这本厚达页的佳作实现了多位作家的夙愿,张老先生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本极具个性化的写人记事文集,堪比一部个人视角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文学简史,是研究相关作家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将对新时期我国文坛的编辑与创作工作起到巨大的示范与启示意义。
一扶植新人:慧眼识判英才
编辑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选择符合自己供职刊物的合适稿件,多少年来,业界不成文的推崇标准是——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特别是后一项,相对来说意义更为重大。新人处于成长期,需要编辑们的发现、挖掘、培养、扶植,需要对其作品的肯定与指导。在这些方面,张守仁先生无疑做到了一名编辑的良好职业操守,在扶植新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无数现在的名家在新人时期受惠于他。编写之间是相互扶持的,作为编辑,要在笔会、座谈会等场合及时发现有创作力的新人,诸如在年保定的一次座谈会上,他敏锐地发现,初出茅庐的铁凝在座谈会上不急于表现自己,而是认真倾听、认真学习。凭借铁凝处女作《会飞的镰刀》的水平,凭她在会上认真学习的态度,张守仁预测:铁凝肯定是一位有创作潜力的好苗子,将来必然成材。于是,他便鼓励她深入生活,注意观察,努力写作,并表示愿意加强和她的联系。铁凝随后的作品也确实没有令他失望,年第2期《十月》发表了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小说发表后,立即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众多报刊转载,屡获大奖,并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文艺界聚会上,这部中篇还受到文学前辈夏衍的赞赏。由此作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及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而铁凝也懂得感恩,一篇《吉祥十月》,是她表达对《十月》扶植她支持她的答谢词。她说:“写此作时我尚是一名业余作者,在一家地区级的杂志社《花山》当小说编辑。但《十月》的编辑老师并没有漠视一个年轻的业余作者,他们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以头条位置发表……读者有理由认为是吉祥的《十月》为我的写作带来了好运,为此我内心充满感激。”(76)
张守仁对铁凝的扶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jj/1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