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里,关于文成公主的史料记载极少,除了知道她是宗室之女,生于年,年去世,其他信息少得可怜。文成公主身世如何?真实姓名又是什么?松赞干布(-年)去世之后,她又在哪里?这些,我们都很难知晓。然而,她的丰功伟绩却在民间广泛传诵。
怀着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好奇与崇敬,我们开始了这场穿越千年的“访问”,在三秦大地寻找文成公主以及唐蕃交往的历史遗迹。在最近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先后考察了古都西安、法门寺、昭陵、乾陵等地,同时拜访了西北大学李建超,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胡戟,西藏民族学院顾祖成、索南才让等历史学教授。
第一站:西安——六千里和亲之起点
毋庸置疑,文成公主与唐帝都长安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成公主入藏的出发点就是长安。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说,文成公主是宗室之女,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进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传说她是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但史书没有确切记载。文成公主出嫁之前,肯定是居住在唐长安城的。
据今年81岁的西北大学李建超教授介绍,现在的西安市基本保留了唐长安城的历史格局,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是唐代的三大宫殿。三大宫殿之中,唐太宗常在太极宫处理朝政,唐蕃和亲大事很可能就是在太极宫议定的。当今,恰恰是太极宫的遗迹发掘得很少。它的遗址大概位于现在的青年路、莲湖公园到北院门一带。
隋唐时代佛教盛行于中国。文成公主入藏之前,唐长安城内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如庄严寺、总持寺、兴善寺、青龙寺等等。史料记载,文成公主是佛教信徒,又居住在长安城,我们不难想象,在其入藏之前,很可能常到长安城内的一些寺庙烧香拜佛。
唐长安城内,与文成公主、吐蕃交往相关的地方不止一处。李建超教授告诉我们,公元年,吐蕃使臣禄东赞受松赞干布之命入唐请婚。当时,以禄东赞为首的吐蕃使臣就住在鸿胪寺。“鸿胪寺位于明城墙内的含光门和朱雀门之间,即现在的西安晚报社一带。”李老先生补充道:“鸿胪寺设有鸿胪宾室,是专门用于接待外来宾客的。”
探寻文成公主在长安的踪迹,玉祥门内的广仁寺是不得不去的地方。广仁寺是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它兴建于清康熙年间,敕建以来,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促进了多民族的友好交流。
我们站在广仁寺门口,只听见屋檐上的铃铛随风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善男信女们蜂拥而至,寺内梵呗震耳,香烟缭绕,十分热闹。进入广仁寺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三重殿堂连成一线,两侧有配殿、厢房、跨院。有关的文字信息,几乎全部采用汉、藏、蒙三种文字表述。
寺内供奉着多尊佛像,但最吸引我们眼光的,要数供奉在经堂里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和文成公主像。经堂里的另一件珍宝是玻璃函里的汉白玉莲花宝座,当年文成公主请得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一同入蕃,由于路途遥远不便运送,该佛像乘坐的莲花宝座未能带走,留在长安城,从前是供奉在开元寺里,后来几经辗转终于安置在广仁寺。
我们端详着静坐在经堂里的文成公主像。她佩戴着藏族风格的耳饰,身披彩色佛衣,目光充满智慧,又稍微带着沉思与忧伤,典雅大方地端坐着。她这样安详而坚定地望着远方,是在望着什么呢?是生她养她的故土长安,还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雪域高原?深匿于眼角的丝丝忧伤,隐现在她温柔的脸庞上,远离故乡数十载,这种悲伤又能向谁诉说?松赞干布早逝,这种寂寞又有谁能抚慰?微微上翘的嘴角,又是在为何高兴?我们长时间地驻足凝视,以最虔诚的心,献上最为神圣的敬意。
陕西师范大学胡戟教授告诉我们,年在美籍华人齐茂椿资助、广仁寺主办下,西安有近80名各界人士驱车奔赴拉萨,举行声势浩大的“重走唐蕃古道——接文成公主回娘家”活动,现在寺庙里供奉着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像,就是那个时候从拉萨大昭寺等比复制后请回来的。“记得当年10月在西藏拉萨大昭寺举行了隆重的藏传佛教开光大典,同时特别邀请了德高望重的活佛、上师、位喇嘛,及各界人士和众多新闻媒体参加。我们的车队经由拉萨、那曲、玉树、西宁、临洮、天水、凤翔、扶风、咸阳,历经14天到达西安广仁寺。文成公主回娘家的那天,西安南门广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号角长鸣。这次活动是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加强了内地佛事的交流,而且促进了汉藏感情融合与民族团结。”
西藏民族学院索南才让教授说,藏文历史文献中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较少,但是藏文记载的传说很多,特别是唐太宗设置一道道难题,“六难婚使”,均被禄东赞一一破解的传说,几乎是藏区人人皆知、个个乐道的故事。大概唐太宗从吐蕃使臣的身上,看到了藏民族的聪明智慧,才答应许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
第二站:法门寺——文成公主礼佛三天
离开古都长安城,我们沿着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西行。
李建超教授认为,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与丝绸之路的路线在陕西境内是重合的。离开长安后的第一站肯定是咸阳。因为渭河在这里是西南-东北走向,从地质环境考察,长安北面的草滩一带和长安西面的户县、周至渭河段南岸,在历史上是沼泽地带,唯有走西北方向,即从咸阳南渡过渭河是可行的。
过了咸阳之后,沿着渭北塬边西行,经过兴平、马嵬坡(后来唐玄宗时期杨贵妃自缢于此)、武功,我们到达位于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根据民间传说,文成公主到法门寺后,曾在此礼佛三天,上香布施,瞻仰佛骨。传说当时全寺上千僧众列队迎送,为文成公主做了三天道场。
法门寺保存了唐代收藏的佛经、舍利、金银器、瓷器、丝织品等大量文物。瞻仰着这些文物,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回到了盛唐时代,看到了当年文成公主礼佛的情景:她,一个年仅16岁的女子,第一次远离故土踏上西去的漫漫长道,经过连日的跋涉颠簸,抵达佛门圣地,面对心目中的圣佛,满怀希冀与哀伤之情的她,好像在倾诉着什么似的。或许,她不是在哀叹,不是在抱怨,而是在祈福。她能祈福什么呢?是保佑自己顺顺利利到达逻些(拉萨),还是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挂念自己,健康生活,亦或是祈祷唐蕃从此以后能够友好相处,避免战争?
文成公主与法门寺的联系,史书也缺乏明确记载。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认为,文成公主在入藏之前,途经法门寺礼佛三天的传说有可信性。“因为和亲的队伍很庞大,人数非常多,携带的东西也很多。按照当时的出征速度,他们一天差不多就行50里,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他们走的每一站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到法门寺大概要五六天时间,在法门寺歇息、礼佛三天也是可能的。”
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的确非常庞大。文成公主的嫁妆,除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更多携带的是耕作、建筑、纺织、医学、历算、工艺、佛教圣典等文献,随行的能工巧匠、文人、医师、乐队等多达数百人;临行前,文成公主还特向唐太宗请得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一尊,一同入蕃。王双怀教授这样评价,“可以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第三站:昭陵——松赞干布像石座今犹在
从法门寺归来,我们访问的第三站是位于礼泉县的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在这两个曾与文成公主最亲近的人身边,我们想寻得一丝唐蕃交往的痕迹。通往陵墓的大道两边有许多碑文,我们驻足仔细阅读碑文,发现许多有关唐蕃和亲的信息。北司马门遗址保护纪事碑上刻道:“唐贞观八年,吐蕃遣使求婚。”“唐贞观十二年,吐蕃再提通婚要求。”“唐贞观十四年,吐蕃使臣禄东赞到长安,唐许以文成公主嫁赞普。”“唐贞观十五年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赴吐蕃。”
沿着坡道拾级而上,我们看到祭坛东西两侧复制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六骏旁边原来陈列着14国酋长石像,这些石像代表着11个民族,14个国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石像就在其中。可惜,多数石像现已不见踪影,个别石像及松赞干布像的石像基座,则于年从此处移入昭陵博物馆内。我们在博物馆内看到,虽然松赞干布石像基座有一点残损,但正面偏上方用隶书阴刻的“蕃赞府”三个字还清晰可见。原来,我们现在称呼吐蕃首领为“赞普”,唐时的音译则是“赞府”。
据刘向阳先生《唐代帝王陵墓》中考证,永徽元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命人雕刻其石像,列置于昭陵,“以褒彰他缔结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关系的功绩和对汉藏两族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昭陵博物馆,我们目视着这尊保存了多年、历经风雨沧桑的石像基座,想象着石座上站立的松赞干布,他一定高大强壮,充满智慧,眉宇间透露自信。
王双怀教授告诉我们:“松赞干布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横空出世。过去的青藏高原是比较松散的,像是一盘散沙。但是青藏高原在松赞干布出现之后,很快地凝聚团结,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吐蕃领袖人物。”虽然松赞干布一生未曾到过长安,但是自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两族的社会文化交流显著加强,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参与了昭陵六骏的雕刻,他的绘画《步辇图》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古代艺术珍品,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贞观十四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为松赞干布请婚时的情景。画面中唐太宗面目清俊,目光深邃,神情庄重,而禄东赞诚挚谦恭,持重有礼。它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是汉藏和亲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而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拉萨专门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布达拉宫。
第四站:乾陵——4尊蕃臣石像立于门阙之前
我们访问的第四站,是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梁山之顶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高大的门阙遗址前,引起我们最多海南白癜风医院权威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ls/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