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王者之城的新发现西宁晚报

本文来源:文博中国

图一伏俟城遗迹平面分布图

一、内城

伏俟城内城平面呈方形,四面城墙保存大致完好,边长-米,城墙现存高度5.9-6.7米,四面墙基宽度14-18米(图二)。东墙中部开有一门,门道宽5.6米,门外凸出曲尺形墩台。城内建筑以横贯东门的轴线为中心分为三组,略呈“凹”形分布,东西向排列布局。东面两组对称分布于城内南北两侧,前部一道横墙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一组位于内城中部靠西墙处,平面略呈方形,四面有夯筑垣墙,东墙、南墙各开一门。内城西南现存一夯土(高)台,夯台最高3.3米,夯层断面清晰,厚9-12厘米,内杂有小石子。

图二伏俟城内城

在内城西北角的两个盗洞内发现大量瓦片,分板瓦和筒瓦两种。瓦大多有纹饰,板瓦外面纹饰有绳纹、折线(叶脉)纹、四叶纹、麻点纹等,瓦内面多饰麻点纹;筒瓦外多饰绳纹和折线纹,内面饰麻点纹。个别板瓦、筒瓦外面有模印或刻写的“兲”字(图三、四),可能是“天王”二字的合体。

图三内城出土文字板瓦

图四内城瓦片模印和刻文拓片

二、外城

外城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东西-米,南北-米,总面积3.29平方公里。南墙保存基本完整(图五),西墙南段和北段、北墙西段、东墙南段保存较好,西北角地面残存近1米高度(图六),东北角由于河流冲刷原因,钻探未发现。外城东面有南北向平行并列的两道墙体,间距-米,墙上均发现有门址(图七)。墙体宽3-4米,微夯或未经夯筑,有的墙体上铺砌有石子层。墙外有宽3米左右的壕沟,壕沟内钻探发现有木炭、红烧土及动物骨骼等。在外城靠近南墙内中部位置发现数处房址和灰坑,探孔内发现有黑色灰烬及动物骨骼。在外城东墙中部内侧发现夯台1座(外城东墙中部夯台)(图八),其上绳纹瓦片堆积丰富。

图五伏俟城内外城局部

图六外城西北角

图七伏俟城外城东墙门址

图八外城东墙中部夯台

三、外城以外遗迹

在外城以外区域发现11处遗迹点,其中东部及东北部发现城址3座,夯台1座,居址区1处;北部发现夯台1座,人工堆筑高台1座;西部及西北部发现城址1座,夯台3座。

(一)城址共发现4座,其中东部2座(命名为东部南城和东部北城)、东北部1座(命名为东北小城)、西北部1座(命名为西北部小城)。

图九伏俟城外东部南城和东部北城

图十东部南城采集瓦片

图十一东部南城夯台采集板瓦

图十二东部北城(上西下东)

图十三东部北城西部夯台

图十四东部北城采集陶片

东北小城位于外城东北米处,边长52-54米,城内中心有一边长10-14米的夯台;东墙中部开一门,门宽4米(图十五)。西北部小城位于外城西墙外米处,城墙边长70米,城内有一边长5-6米的夯土建筑,地面采集到大量陶片和宽扁形器耳残块,陶片纹饰有绳纹、折线纹、水波纹等(图十六)。

图十五东北部小城

图十六西北部小城采集陶片

(二)夯台及人工堆筑高台在外城东北、北部、西北和西部共发现夯土高台5座,人工堆筑高台1座。

图十七外城西北角东西夯台

图十八西北角东夯台陶片

(三)居址区1处。

位于外城东北米处,分布范围东西米,南北米,地面呈沙丘状隆起,绿草丰茂,其中发现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居住面7处(图十九),小者边长7米,大者边长18米。钻探发现木炭、烧土、陶片、动物骨骼等,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有少量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纹饰以绳纹和折线纹为主(图二十)。

图十九东北居住区房址分布

图二十东部居址区采集陶片

四、遗迹年代

五、成果价值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zn/15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