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头条一带一路里没被点名的省份

与年初31省市地方两会政府报告中关于“一带一路”均有涉及不同,这次文件出来后,大家发现并不是所有省市都被点到。有的虽在意料之中,有的却出人意料,还有的则模棱两可。这些落差,难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山西当然属于愁的那家。

来源:北京观察、山西晚报

整理:山西资本圈

  在前不久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分八个方面阐释了“一带一路”到底要做什么。

  其中,文件第六部分还专门谈及“一带一路”中各地方省市的开放态势。各个省市自然也是“瞪大了眼睛”寻找与自己相关的表述。

  不过,与年初31省市地方两会政府报告中关于“一带一路”均有涉及不同,这次文件出来后,大家发现并不是所有省市都被点到。有的虽在意料之中,有的却出人意料,还有的则模棱两可。这些落差,难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最终版规划中,一带一路重点圈定了18个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北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此外,规划还提及要发挥港澳台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有强调且定位清晰的

  先来看看定位清晰的省份。两个“核心区”定位,分给了古代陆上和海上丝路的战略要地新疆与福建。福建自贸区挂牌在即,利好成分处上升期;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地理中心,天然的地缘位置其“核心区”定位也无须赘述。

  西南地区板块,广西与云南被着重强调:前者发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形成海上与陆上丝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后者则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上海与广州在沿海与港澳台板块中,再次扮演“排头兵”角色,均被点名三次;沿海一大串港口城市从南到北串起整个海岸线,浙江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南则继续围绕国际旅游岛做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虽然从地理上看东北偏居一隅,与“一带一路”主线无直接关联,但文件中并没有遗忘这里。文件中说,要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最近在吉林新闻办的发布会上透露的一个利好消息是,东北6海关通关一体化下月初将启动,这无疑将有利于推动东北开放性经济新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

  吉林历史上曾有很长的海岸线,晚清东北丧失领土后变成内陆省。如今吉林又与朝鲜、俄罗斯合作,加快畅通对外通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例如谋划珲春至海参崴高速铁路,加快与扎鲁比诺海港合作以借港出海,继续推进图们江出海航行计划等。

  提到城市但没提省份的

  这主要围绕文件中内陆地区的节点城市和沿海城市。比如,文件提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诸省的省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长江经济带。而且围绕这些节点城市,文件还表示以建设各城市群的方式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虽然上述省份名字并未提及,但因为这些省会城市在其省份都较为独大,因此很大程度上能代表这个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经济大省山东虽然也没有被提及,但在沿海港口城市大串联中,青岛和烟台均在列。山东海岸线漫长,成熟的沿海港口城市较多,因此在“一带一路”规划中,虽未直接被提及,但其战略地位其实不言而喻。

  今年山东两会期间,山东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省长郭树清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要求,必须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中韩、中澳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的机遇,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胶东半岛的独特地理位置,努力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虽有提及但定位模糊的

  还有些省市虽然提到了,但只是一笔带过,比如首都北京。在布局西北、东北地区段落里,提到“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但这一表述是放在整个东北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提出的。北京自身在“一带一路”是个啥角色,文件没有细说。今年北京地方两会,市长王安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虽然有提到“一带一路”,但只是表述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这样的泛泛之语。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与直辖市,其中央与地方的双重属性让其在区域战略中地位一直很特殊。作为华北地区的老大哥,北京当前最需要考虑的也许不是“一带一路”,而是更为要紧的“京津冀一体化”。前不久,有消息称,即将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三地的定位做出了重大调整。参与编制人士认为,多中心等于没中心,所以强调只有北京这一个中心,且顶层设计更加重视三地的错位发展。据称《纲要》细致超乎想象,我们不妨期待看看北京之后的作为。

  另外一处定位模糊的地区就是青藏地区了。由于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青藏地区长期被隔绝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之外。不过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青藏高原与内地的联系开始紧密。去年年底兰新高铁的开通,特意途经西宁,显示国家对青藏地区发展重视程度的加深。文件中称,“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虽然点名青藏,但定位尚不清晰。

  不过在地方两会中,西藏在“一带一路”部署上很有格局: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力争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是李克强总理在年出访印度时提出,如今已作为海上丝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证券研究院之前一份报告中认为,在其他省市基本完成布局之时,今年区域发展的增长很可能在西藏。另外,今年还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中央可能会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不排除最高领导人赴藏调研。如果得以实现,西藏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中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战略将实现无缝对接。

  还有哪些“三不沾”省份

  经过上面这些筛选后,一点没提的“三不沾”省份只剩下河北、山西、江苏、贵州。也因为如此,沿海经济大户江苏被认为是此次“一带一路”文件出台后最感“悲催”的。而且尤为有趣的是,就在文件公布的同时,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正在博鳌论坛大酒店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江苏专场交流会上发表演讲,主题就是《携手“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历数江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展的优势区位与积极作为。

  但这次文件中对江苏只字未提。甚至在沿海城市大串联中,舆论热炒的“一带一路”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也未在列。不过连云港本地媒体认为,连云港在陆上丝路中的桥头堡地位当之无愧,海上丝路中虽然没点名但不代表没有关系。

  如果我们将江苏与北面的山东,南面的上海、浙江对比不难发现,江苏虽然海岸线较长,但除连云港外,几乎没有像样的沿海城市。江苏沿海绝大多数是滩涂湿地,不适宜港口城市的发育。虽然连云港有港口,但与北面山东诸多港口城市相比,基本没有吞吐量、交通、旅游等优势。

  当然,也有专家称,江苏虽未被文件明确提及,但提到了“共同打造新亚欧大桥”,可以算作是对连云港的潜在提及。不在名单内,也不意味着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人大重阳研究院贾晋京就认为,江苏省海陆联通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而且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比较成熟,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存量资产,因此未被重点论述。总之,未来江苏在国家级“一带一路”获得清晰的定位描述,仍然是有机会的。

  最后,还剩河北、山西与贵州三省。河北虽然也是沿海大省,但因为海岸线与港口建设不足,使得风头与资源被同在环渤海圈的天津、辽宁和山东瓜分了太多。河北现在的重点,并非凭借短促的海岸线向外使力,而是向内解决自身难题。根据《京津冀发展纲要》,河北的定位调整为四个基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及科技成果转化各方面。

  贵州目前的发展势头良好,优势产业明显,自身定位清晰,长江经济带规划占一席之地,高铁网也逐渐完善,去年经济增长率名列前茅。虽然没有写入这次文件,但贵州舆论板块并未掀起波澜。

  而山西则是另一番景象。年山西GDP增速垫底,省部级领导班子大地震;山西四周各省,均不同程度纳入区域战略规划。但山西本身似乎成了一个真空地带。于是,年初山西省长李小鹏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说,要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大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力度,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等等。可见什么都提到了,但山西本身到底有啥战略仍然面目模糊。唯一与山西直接关联的区域规划,可能只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了。

  总的看来,整个中国属华北地区目前的发展形势最为棘手,日子相当不好过。考验这些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时候已经到来。

山西与丝绸之路

在“一带一路”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中,山西处于如此一个尴尬的位置,确实显得有点“落寞”,但这对于动荡之秋的山西也确实难谈多大的打击,现在的山西和历史上与丝绸之路颇有渊源的三晋大地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篇摘选自山西晚报的内容挺有意思:

几千年前山西商人的驼铃声,似乎还回响在丝绸之路上。

这是一条不能被人们遗忘的商路,更是一条传播世界文明、沟通东西方、民族文化融合之路。山西商人从这条路上去了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春去秋回,他们又将那时发达的西域文明带回了山西。而山西只是一个站点,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融合之后,又进而影响到了整个中原。

这些影响小到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瓜果,有黄瓜、菠菜、胡萝卜、胡椒、葡萄、石榴、核桃、哈密瓜等,大到文化、建筑、音乐的浸润和交流。

时间换空间。古人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从丝绸之路上一点点带回的文化、文明,有如“润物细无声”的小雨,慢慢渗透进我们的民族骨髓,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年春夏之交,太原市南郊王郭村村民一次偶然的挖掘,诞生了一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虞弘墓。墓内出土的汉白玉石椁、彩绘浮雕和石雕乐俑,其浓厚的异域风情,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出现了难以释读的外来艺术,这充分说明山西在北朝到隋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

此次出土的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都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而宴饮图、乐舞图、狩猎图、出行图等,则表现了当时社会丰富的生活内容,洋溢着中亚浓烈的民族气息,反映了墓主人的民族、宗教习俗和萨珊文化特色。

墓主人姓虞名弘,西域鱼国人,在北朝时执掌祆寺及西域诸国事务,卒于并州(今太原),隋开皇十三年(公元年)石椁殓葬。

要说山西商人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离不开河西走廊,这是历代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那时候河西走廊的北部是匈奴的地盘,不可能经过,南部是青藏高原,地理不同且是未开化地区,所以中原想要沟通西域只能通过河西走廊。汉唐以来,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以及嘉峪关。

晋商是如何到这里来做生意的?以河西走廊中的张掖为例,元朝建立后,把全国13个省中一个省的省会设在张掖,使该地变成一个军事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主要面对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内蒙古的额济纳旗、阿右旗、呼和浩特等地进行粮食补给和军事威慑;另一个就是向新疆的奇台、哈密、吐鲁番和乌鲁木齐这些地方进行补给和威慑。把张掖变成一个中心,这个中心的标志一个是军队,另一个就是粮食、茶叶集散地。

“明朝初年,晋商随着军队过来做生意。但一开始,朝廷有禁令,不允许商人跟军队打交道、做买卖。后来禁令解除后,晋商首先蜂拥而至。”张掖社科联副主席任积泉介绍,晋商最初从山西带到张掖的最有标志性的产品,是老百姓做饭用的铁锅,然后才将河南的土布、四川的茶叶、江南一带的丝绸陆续运过来。

晋商在当地做买卖的模式非常有意思:张掖城中心以钟鼓楼为圆心,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晋商首次对贸易进行了一个分类——东街,主要做粮食和煤炭生意;西街,是蔬菜买卖;北街,卖建筑材料、吃的油和麻渣(亚麻、芝麻等种子榨油后留下的渣滓);南街,主要搞一些批发,还卖杂粮。“晋商的这种分类习惯可不得了,一下从明朝延续到民国末年,大概有多年。”张掖社科联副主席任积泉告诉记者,到了民国末年,晋商在张掖有名的商号竟然达到44家,最有名的有“同树永”“同泉涌”……晋商当时的成功源于晋商在服务业的创新思维为张掖、河西走廊甚至丝绸之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以下关键词







































白癜风治疗方案
皮肤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lanhealth.com/xnwbzn/8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